[发明专利]一种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094731.2 | 申请日: | 2016-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18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颖;刘彦娟;于成浩;曹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9/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杜军 |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沟槽 绝缘 栅双极型 晶体管 | ||
1.一种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征在于:N-型电压阻挡层上依次设有N型电流增强层、P型沟道区、由栅氧介质层和多晶硅栅电极构成的沟槽结构;所述的多晶硅栅电极通过栅氧介质层与所述的N+发射区、P型沟道区、N-型电压阻挡层相隔离;P+欧姆接触区和N+发射区设置在P型沟道区上;沟槽结构下面设有P+电场屏蔽区;N型缓冲层设置在N-型电压阻挡层下方,P-集电区、P+集电区设置在N型缓冲层下方,N+衬底层设置在P-集电区的下方,发射极电极位于P+欧姆接触区和N+发射区上面,并与P+欧姆接触区和N+发射区连接;所述集电极电极位于器件的底部,与N+衬底层和P+集电区相连接;
所述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1:在重掺杂的N+衬底层上依次外延生长P-集电区、N型缓冲层和N-型电压阻挡层;
步骤2:将晶片翻转,减薄N+衬底层的厚度,然后选择性刻蚀N+衬底层直至暴露出部分P-集电区,以形成P+集电区的离子注入窗口;
步骤3:通过离子注入窗口,对暴露出的部分P-集电区利用注入离子的方式形成重掺杂的P+集电区;
步骤4:再次翻转晶片,在N-型电压阻挡层的正面,形成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正面结构;
步骤5:通过淀积金属形成发射极电极和集电极电极,形成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电压阻挡层的掺杂浓度为1014数量级,厚度大于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征在于:所述的P-集电区的掺杂浓度在1017~1018数量级之间,厚度在几微米至十几微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缓冲层的掺杂浓度要比N-型电压阻挡层的掺杂浓度高,在1016~1017数量级,厚度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电流增强层的掺杂浓度要比N-型电压阻挡层的高,在1015~1016数量级,厚度为零点几微米至几微米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沟槽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特征在于:所述的P型沟道区的掺杂浓度在1017~1018数量级,厚度为零点几微米至几微米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473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接式IGBT器件
- 下一篇: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