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炉一注已知井口注汽参数推算注汽锅炉参数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1093793.1 申请日: 2016-12-02
公开(公告)号: CN106650040B 公开(公告)日: 2020-05-08
发明(设计)人: 何金宝;朱静;杨清玲;邹杨;冯紫微;周轶青;霍艳皎;乔沐;张路;廖川江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6F30/20 分类号: G06F30/20
代理公司: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姚亮;沈金辉
地址: 100007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一炉一注 已知 井口 参数 推算 汽锅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一炉一注已知井口注汽参数推算注汽锅炉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实际注汽管网中的管道连接处为作为节点对注汽管网进行分段;

获取井口注汽参数和各段注汽管线的基础参数;

以井口处为起点,采用迭代计算法逐段计算各段注汽管线出口处的温度、压力、蒸汽干度以及热损失,直到最后一根管段,最终计算得出一炉一注注汽管网注汽锅炉参数的参考值;

所述以井口处为起点,采用迭代计算法逐段计算各段注汽管线出口处的温度、压力、蒸汽干度以及热损失,直到最后一根管段,最终计算得出一炉一注注汽管网注汽锅炉参数的参考值的步骤包括:

步骤一:以井口为计算起点,计算第i段管线的相关参数;其中,与井口相连的管线编号为1,依次类推,管线编号i=1~n,井口的注汽参数即为第1段管线的入口参数,按照管线的连接顺序依次计算,i=1时开始计算;

步骤二:迭代计算第i段管线压力损失,同时计算第i段管线局部阻力损失;迭代计算第i段管线外表面温度和热损失;迭代计算第i段管线末端的蒸汽干度;输出第i段末端的相关参数,所述相关参数包括温度、压力、蒸汽干度和热损失;

步骤三:按照计算第i段管线的相关参数的方法计算后续管线的相关参数,直到最后一根管段,将计算出的最后一根管段出口的相关参数作为一炉一注注汽管网注汽锅炉参数的参考值;

所述相关参数还包括累计长度以及热流密度;

所述步骤二的具体计算过程包括:

(1)假定干度升△xi,压力升△pi

(2)计算第i段管线的出口处压力pi、出口处温度Ti和出口处蒸汽干度xi

pi=pi-1-△pi

Ti=195.94pi0.225-17.8,

xi=xi-1-△xi

上述公式中,pi为第i段管线的出口处压力;Ti为第i段管线的出口处温度;xi为第i段管线的出口处蒸汽干度;pi-1为第i-1段管线的出口处压力;Ti-1为第i-1段管线的出口处温度;xi-1为第i-1段管线的出口处蒸汽干度;

(3)计算第i段管线的平均压力pavi、平均温度Tavi和平均蒸汽干度xavi

pavi=(pi-1+pi)/2,

Tavi=(Ti-1+Ti)/2,

xavi=(xi-1+xi)/2;

(4)计算第i段管线的蒸汽液相密度ρl、蒸汽汽相密度ρg以及蒸汽液相粘度μl和蒸汽汽相粘度μg

ρl=(0.9967-4.615×10-5Tavi-3.063×10-6Tavi2)×103

Zg=1.012-4.461×10-4Tavi+2.98×10-6Tavi2-1.663×10-8Tavi3

μg=(0.36Tavi+88.37)×10-4

上述公式中,ρl为第i段管线的蒸汽液相密度,kg/m3;ρg为第i段管线的蒸汽汽相密度,kg/m3;μl为第i段管线的蒸汽液相粘度,mPa.s;μg为第i段管线的蒸汽汽相粘度,mPa.s;

(5)计算第i段管线的体积含气率Hg

(6)计算第i段管线的平均密度ρm和平均粘度μm

ρm=Hgρg+(1-Hgl

μm=Hgμg+(1-Hgl

(7)计算第i段管线的平均流速νm

上述公式中,νm为第i段管线的平均流速,m/s;

其中,第i段管线的内截面积A的计算公式为:

A=πri2

上述公式中,A为管线的内截面积,m2

(8)计算第i段管线的雷诺数Re

上述公式中,Re为第i段管线的雷诺数;

(9)计算第i段管线的摩擦系数fm

fm的具体取值根据表1的标准选取;

表1 第i段管线的摩擦系数选取标准

表1中,Ra为管壁粗糙度;

(10)计算第i段管线pi和Ti下的蒸汽汽相密度ρgi、蒸汽液相密度ρli、体积含气率Hgi、平均密度ρmi以及流速νi

①ρgi和ρli的计算公式为:

ρli=(0.9967-4.615×10-5Ti-3.063×10-6Ti2)×103

Zgi=1.012-4.461×10-4Ti+2.98×10-6Ti2-1.663×10-8Ti3

上述公式中,ρli为第i段管线的蒸汽液相密度,kg/m3;ρgi为第i段管线的蒸汽汽相密度,kg/m3

②Hgi、ρmi以及νi的计算公式为:

ρmi=Hgiρgi+(1-Hgili

上述公式中,Hgi为第i段管线的体积含气率;ρmi为第i段管线的平均密度;νi为第i段管线的流速;

(11)计算第i段管线的局部阻力△pj

上述公式中,△pj为第i段管线局部压升,MPa;△pw为液体单向流的局部压强损失,Pa;X为马蒂内利参数;ζ为局部阻力系数;

当管径扩大时,B1和ζ的计算公式为:

B1=1.0,

当管径缩小时,B1和ζ的计算公式为:

B1=1.0,

当存在90°弯头时,B1和ζ的计算公式为:

ζ=0.12;

当存在阀门时,B1和ζ的计算公式为:

闸阀:B1=1.5,ζ=0.2,

球阀:B1=2.3,ζ=10.0,

控制阀:B1=1.0,ζ=5.0s,

在上述涉及B1和ζ的计算公式中,l为管子弯头部分的长度;A2为下游小管道的截面积;A1为上游大管道的截面积;

(12)计算第i段管线的压升△pi':

△pi'=pi-1-pi

其中,νi-1通过以下计算过程获得:

①计算第i-1段管线pi-1和Ti-1下的蒸汽汽相密度ρgi-1和蒸汽液相密度ρli-1

ρli-1=(0.9967-4.615×10-5Ti-1-3.063×10-6Ti-12)×103

Zgi-1=1.012-4.461×10-4Ti-1+2.98×10-6Ti-12-1.663×10-8Ti-13

上述公式中,ρli-1为第i-1段管线的蒸汽液相密度,kg/m3;ρgi-1为第i-1段管线的蒸汽汽相密度,kg/m3

②计算第i-1段管线pi-1和Ti-1下的体积含气率Hgi-1、平均密度ρmi-1以及流速νi-1

ρmi-1=Hgi-1ρgi-1+(1-Hgi-1li-1

上述公式中,Hgi-1为第i-1段管线的体积含气率;ρmi-1为第i-1段管线的平均密度;νi-1为第i-1段管线的流速;

(13)判断计算得到的△pi'与假定值△pi,如果在误差范围内则进行下步计算,否则取△pi=△pi'返回步骤(2)重新计算;

(14)设定第i段管线的外表面温度为假定值Tw

(15)计算第i段管线△z上的单位长度、单位时间的热损失q:

①管线有保温层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第i段管线△z上的单位长度、单位时间的热损失:

在上述公式中,q为第i段管线管线△z上的单位长度、单位时间的热损失,kcal/(h·m);Ts为管线内蒸汽的温度;

其中,R3+R4+R5=R,R为第i段管线上的热阻;

第i段管线管壁热阻R3的计算公式为:

上述公式中,R3为管线的管壁热阻;λp为管线的导热系数,kcal/(h·m·℃);ro为管线外半径,m;ri为管线内半径,m;

第i段管线绝热层热阻R4的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公式中,R4为第i段管线绝热层热阻;λins为绝热层的导热系数,kcal/(h·m·℃);rins为绝热层外半径,m;

有保温层时,第i段管线保温层外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rins=ro+Pipe(i,20)

Ds=2rins

上述公式中,rins为管线的外半径,m;ro为管线外半径;Ds为保温层外径,m;

无保温层时,第i段管线外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rins=ro

第i段管线对空气的强迫对流换热的热阻R5的计算公式为:

hfc=hfc'+hfc

在上述公式中,hfc为第i段管线的绝热层外表面上强迫对流热系数,kcal/(m2·h·℃);hfc'为第i段管线对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kcal/(m2·h·℃);hfc为第i段管线管外壁至大气的辐射换热系数,kcal/(m2·h·℃);

第i段管线对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hfc'的计算公式为:

Re=νaDsa

上述公式中,λa为空气的导热系数,kcal/(h·m·℃);Re为雷诺数;νa为风速,m/s;υa为空气的运动粘度,m2/s;Ds为保温层外径,m;C和n1根据Re按照表2的标准进行选值;

表2 C和n1的选取标准

Re5-803]]>3-5×104]]>4]]>
C0.810.6250.1970.023
1]]>0.400.460.60.8

管线的空气导热系数λa的计算公式为:

λa=(9×10-18×Ta6-3×10-14×Ta5+4×10-11×Ta4-2×10-8×Ta3+2×10-6×Ta2+0.0077×Ta+2.4313)×10-2×0.859845,

第i段管线的空气运动粘度的计算公式为:

υa=(3×10-16×Ta6-9×10-13×Ta5+9×10-10×Ta4-4×10-7×Ta3+0.0002×Ta2+0.0862×Ta+13.232)×10-6

第i段管线管外壁至大气的辐射换热系数hfc的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公式中,ε为管壁外黑度;Ta为空气平均温度,℃;Tw为绝热层外壁温度,℃;

②管线无保温层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第i段管线管线△z上的单位长度、单位时间的热损失:

(16)计算第i段管线绝热层外表面温度Tw'

管线有保温层时,第i段管线绝热层外表面温度Tw'的计算公式为:

管线无保温层时,第i段管线绝热层外表面温度Tw'的计算公式为:

(17)判断计算得到的Tw'和假定值Tw,如果误差较大则Tw=Tw'返回步骤(10),如果满足则进行下一步计算;

(18)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第i段管线累计热损失qi以及热流密度Q和累计长度Z:

①第i段管线累计热损失qi的计算公式为:

qi=q×z×4.186/3600/G,

在上述公式中,q为第i段管线△z上的单位长度单位时间的热损失,kJ/kg;

②管线有保温层时,第i段管线热流密度Q的公式计算为:

管线无保温层时,第i段管线热流密度Q的公式计算为:

③累计长度Z为从锅炉出口出至第i段管线的管线长度;

(19)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第i段管线的蒸汽干度xi

C1=G(hg-hl),

其中,第i段管线饱和蒸汽的焓hg以及饱和水的焓hl的计算公式为:

hg=(12500+1.88Tavi-3.7×10-6Tavi3.2)/4.186,

在上述公式中,hl为饱和水的热焓,kcal/kg;hg为饱和蒸汽的热焓,kcal/kg;

(20)判断步骤(19)计算出的蒸汽干度xi值与步骤(2)计算出的蒸汽干度值xi,如果误差较大,则将步骤(19)计算得到的xi代入步骤(2)重新计算,如果在误差范围内则进行下一步计算;

(21)输出第i段管线的计算得出的最终相关参数,所述相关参数包括第i段管线出口处的温度Ti、压力pi、蒸汽干度xi、热损失qi和第i段管线出口处的累计长度Z以及热流密度Q。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379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