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子自动控制攻角式T型翼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93701.X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284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宗智;李娟;潘宇;邹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9/06 | 分类号: | B63B39/06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212 | 代理人: | 王丹,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子 自动控制 攻角式 型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设计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涉及一种浮子自动控制攻角式T型翼。
背景技术
随着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船舶航速逐渐提升,同时人们对于出行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T型翼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效果明显的减摇装置被广泛关注。T型翼是一种新型减摇附体,主要作用是改善船舶的水动力性能,减小船舶在高速情况下的纵摇和垂荡,可以大大提高船舶在极端海况下的操纵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目前,T型翼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其中主动式T型翼与被动式T型翼的减摇效果相比更加明显。被动式T型翼在航行过程中,T型翼攻角不可调节,只能被动承受船舶状态所带来的攻角,减摇效果较差;而主动式T型翼可通过航态控制系统灵活地改变迎流攻角等因素,改善作用效果,但这种控制系统具有技术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等缺点,同时由于水平翼攻角不能适时调节而导致减摇效果不理想,达不到船舶预期的适航性。
发明内容
鉴于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减摇效果显著的浮子自动控制攻角式T型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浮子自动控制攻角式T型翼,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浮子、连杆、拉杆、垂直翼、水平翼、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第三固定轴、第四固定轴;
所述垂直翼固定安装于船底,其上端开设有水平凹槽,且垂直翼中间位置设有与水平凹槽相互联通的纵向柱状中空结构;
所述连杆部分放置于所述水平凹槽内,且由第一固定轴固定连接于所述垂直翼;
所述连杆位于水平凹槽内一端开设有双轴孔并经由穿过所述双轴孔的第二固定轴与拉杆一端连接;
所述拉杆沿竖直方向穿过设置于垂直翼上的纵向柱状中空结构且底部配合插入设置于水平翼上的纵向凹槽内,所述第三固定轴穿过拉杆下端与水平翼相连接;
所述垂直翼与水平翼以第四固定轴配合连接;
所述连杆伸出水平凹槽一端与浮子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包括放置水平凹槽内的平直部和伸出水平凹槽外的弯折部,所述平直部呈圆柱状,所述弯折部向水平翼方向呈一定弧度弯曲且其横截面直径沿弯曲方向递减;
进一步地,设置于水平翼上的水平翼吊耳与设置于垂直翼上的垂直翼吊耳以第四固定轴互相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当浮子上下运动时,所述连杆绕第一固定轴转动,从而带动拉杆在纵向柱状中空结构内沿垂直方向运动,进而使第三固定轴带动水平翼绕第四固定轴上下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定轴位于水平翼前缘与水平翼吊耳之间且与水平翼前缘之间的距离为翼弦长的30%~50%,相应的,水平翼吊耳与水平翼前缘之间的距离为翼弦长的40%~60%。
进一步地,所述位于垂直翼上的纵向柱状中空结构和设置于水平翼上的纵向凹槽的尺寸均大于所述拉杆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翼的摇摆角度为-15°至15°。
进一步地,所述T型翼安装在船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T型翼因水平翼攻角不能自动控制调节或需要通过航态控制系统调节而造成减摇效果差和技术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2、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够通过浮子自动调节T型翼攻角从而对航态变化作出实时响应,且具有明显的减摇效果,使船舶在运行过程中更舒适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运动示意图。
图中:1、浮子,2、连杆,3、拉杆,4、垂直翼,5、水平翼,6、水平翼吊耳,7、垂直翼吊耳,8、第四固定轴,9、第三固定轴,10、第一固定轴,11、第二固定轴,12、纵向凹槽,13、水平凹槽,14、纵向柱状中空结构,15、双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浮子自动控制攻角式T型翼,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37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零航速和有航速两用减摇鳍
- 下一篇:一种仰扫式船舶吃水检测系统的挠度补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