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再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88204.0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86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吴京峰;谈龙妹;郎需庆;尚祖政;蒋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2D1/02 | 分类号: | A62D1/02 |
代理公司: | 31251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 再生 有机萃取剂 静置分层 反应釜 有机相 可用 加热 过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再生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过期的水成膜泡沫灭火剂难以再生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再生方法,将失效的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置于反应釜中,加热至50~80℃,在搅拌下加入有机萃取剂,搅拌30~60min,静置分层分离出有机相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再生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可以在某些烃类表面上形成一层水膜,靠泡沫和水膜双重作用灭火,提高了灭火效率和泡沫抗烧性能,所以研制成功后,即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使用泡沫灭火后,灭火剂残液将随水一起排入环境中,造成了环境污染。
泡沫灭火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至少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灭火剂中的氟碳表面活性剂可能百年不降解,对环境的危害是长期的、积累性的,它们在环境中非常稳定,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的可能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同时能在人及动物体内累积,不易排出,对环境和生物体有较大的毒性。二是灭火剂所有组分都是水溶性的,会以各种方式进入大气、土壤、水中;而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灌溉或随水的渗入逐渐累积到土壤中,被农作物或野生植物所吸收,间接影响各类摄食动物的健康,最后影响到我们人类的身心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等行业对泡沫灭火剂的需求越来越大,到期的泡沫灭火剂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过期泡沫灭火剂处理困扰着用户、厂家和管理者。到期泡沫灭火剂的处理方法一般是让供应商“除旧留新”,即旧的拉走、新的留下,或进行消防演练。这种做法不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严重污染了环境。
CN101259311B公开了一种蛋白泡沫灭火剂的再生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添加表面活性剂、混合盐,并加入无机氨盐和有机氨盐的一种或多种,使变异蛋白沉降;静置,取清液即得再生蛋白泡沫灭火剂。
CN101279787A涉及回收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方法,是将氯化钙溶液与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废水或泡沫液充分混合,反应后生成固体沉淀物,固液分离,烘干得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水成膜泡沫灭火剂难以再生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再生方法。该方法具有水成膜泡沫灭火剂能够再生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再生方法,将失效的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置于反应釜中,加热至50~80℃,在搅拌下加入有机萃取剂,搅拌30~60min,静置分层分离出有机相;测定水相中灭火剂的发泡倍数,以确定是否添加碳氢表面活性剂,如果发泡倍数>5,则不添加碳氢表面活性剂;若发泡倍数≤5,则添加碳氢表面活性剂;测定水相中灭火剂的灭火性能,并与标准泡沫灭火剂进行比较,灭火性能与标准泡沫灭火剂相当,则不添加氟碳表面活性剂;如果灭火性能不想当,则添加相应的氟碳表面活性剂,最终得到再生的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其中,所述有机萃取剂为弱极性的非水溶性的有机溶剂;所述碳氢表面活性剂为甜菜碱型或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硫酸盐或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泡沫性能、灭火性能以5.0L/min的标准泡沫枪作为测试用枪,灭火性能通过0.5m2的燃烧盘进行测定:
a.按灭火剂型号配制40L泡沫溶液,加入耐压贮罐。控制泡沫溶液温度,使标准泡沫枪产生的泡沫温度在20±2℃范围内;
b.启动空气压缩机,调节放气阀,使标准泡沫枪入口的压力稳定在0.70±0.04MPa。缓慢打开标准泡沫枪的阀,使耐压储罐到标准泡沫枪之间的管线都充满泡沫溶液;待管枪喷射5~10s后,用发泡倍数测定器接收泡沫,接满后立即用刮板刮平。计算发泡倍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82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