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淤泥运输管道的电脱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86761.9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64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祝建中;吴绍凯;李继洲;程伦旭;陈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5 | 分类号: | C02F11/1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淤泥 运输 管道 脱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淤泥运输管道的电脱水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阴极电极、集水部件和阳极电极,所述阴极电极与集水部件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极网,集水部件的另一侧与阳极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二电极网,所述集水部件内部设置有集水间,集水间与阳极电极连接的一端密封,集水间另一端为位于集水间与第一电极网之间的滤布。该基于淤泥运输管道的电脱水装置实现了对管道中流动的淤泥进行电脱水,减轻了脱水过程中对场地的依赖,节省了脱水时间;脱水效率高,相较于传统脱水工艺,增强了对淤泥中的结合水的去除。该装置结构简单,其主要部件均可拆卸更换,与现有设备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利于实际生产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淤泥脱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淤泥运输管道中流动态淤泥的电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淤泥是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未固结的软弱细粒或极细粒土。行业中对淤泥的处理方法主要采取堆泥场的方式,一般就是自然风干,但该方法占地面积大,脱水时间长,易产生二次污染,且脱水效果也不甚理想。
固体物料在与极性水相接触的界面上,由于发生电离或离子吸附等作用,使其表面带有正电或负电。带电质点与液体中的反离子形成双电层。在电场的作用下,处于扩散层的反离子携带水分向电极运动,形成电渗透现象。利用电渗透现象可实现固液混合物的分离,特别是对于胶体物料,机械脱水方法效果不佳,而电渗透脱水技术具有较好的脱水效果。
目前已经发展的电脱水技术通常是采用竖直电场对淤泥进行电脱水,在阳极板上方施加压力,形成加压电脱水过程。但对于在管道中呈流动态的淤泥进行电脱水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通过对流动过程中的淤泥进行电脱水,可以减少淤泥脱水的步骤及时间,降低不必要的场地开支,实现处置效益目的的最优化。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淤泥运输管道的电脱水装置,该电脱水装置实现了对管道中流动的淤泥进行电脱水,减轻了脱水过程中对场地的依赖,节省了脱水时间。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本发明所述一种基于淤泥运输管道的电脱水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阴极电极、集水部件和阳极电极,所述阴极电极与集水部件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极网,集水部件的另一侧与阳极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二电极网,所述集水部件内部设置有集水间,集水间与阳极电极连接的一端密封,集水间另一端为位于集水间与第一电极网之间的滤布。
进一步地,所述滤布与集水间之间设置有孔状支撑板,滤布固定在孔状支撑板上。设置孔状支撑板是为了增加滤布的机械强度。
所述滤布和孔状支撑板均为圆环状,且其与管道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90°。为了降低淤泥泵的扬程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滤布和孔状支撑板来改变其与管道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从而实现减少本装置局部水头损失的目的。其他每段管道连接处上的本装置依次按照此法进行安装且每个管段的距离是根据实际的电脱水效率及脱水率综合确定。
所述滤布为纱或者合成介孔材料,孔状支撑板为硬质材料,两者均可拆卸,并都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网和第二电极网上分别套有第一密封垫圈和第二密封垫圈。密封线圈为绝缘防水材料其目的是为了固定电极网以及防止水在泵压的过程中从法兰的连接处渗出。
所述第一密封垫圈和第二密封垫圈上都设置有预留孔方便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分别与第一电极网和第二电极网相连接。电线与提供10~100V电压的外接电源的负正极相连。
所述第一电极网和第二电极网为不锈钢不锈钢、合成金属、石墨或其他导电材料。
所述集水部件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设有与真空泵相连所需的接口;通过连接真空泵利用泵的负压抽吸作用来提高脱水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67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