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接头的盒段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85638.5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1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陈芳育;朱城辉;李进;谢杏红;孟祥吉;金万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1/06 | 分类号: | B64C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接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接头的盒段结构。
背景技术
有缆多旋翼飞行器结构需要承受大载荷,给系统设备提供安装空间,并为旋翼支臂提供安装接口。机体采用盒段结构,集成接头。盒段和接头采用整体机加成型。盒段结构分为内舱、底板、加强肋和侧壁版,加强肋和侧壁板交界处为接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一种集成接头的盒段结构。加强肋、侧壁板和底板形成的结构可承受较大载荷,内舱为系统设备提供安装空间,接头为旋翼支臂和整流罩提供安装接口和平台。
本发明集成接头的盒段结构,包括中心开孔的电缆通道,设置在电缆通道四周的若干侧壁板,所述侧壁板与电缆通道之间形成有内舱,所述内舱间隔设置有若干加强肋。
优选的是,所述加强肋的一端设置在电缆通道上,另一端设置在两个侧壁板交接处。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肋上设置有立筋,所述立筋为三角形结构,其一边固定在所述加强肋上,与该边相邻的另一边固定在内舱的底板上。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缆通道包括在一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电缆通道轴线的翻板,所述翻板通过螺栓固定吊舱。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内舱上设置有若干通孔,用于电缆的通过。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任意相邻的侧壁板之间设置有旋翼支臂安装接口,所述接口包括设置在相邻侧壁板对接处的底板以及两个板面之间形成的凹槽。
该结构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机加成型,以实现其基本功能。加工多个腔体,形成内舱,实现系统设备的安装;侧壁板、底板和加强肋共同承受较大载荷,在加强肋和侧壁板的交界处集成接头,为旋翼支臂和整流罩提供安装接口和平台。
本发明关键点: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机加成型,加工成多个腔体,形成内舱,实现系统设备的安装;侧壁板、底板和加强肋共同承受较大载荷,在加强肋和侧壁板的交界处集成接头,为旋翼支臂和整流罩提供安装接口和平台。
优点:1)实现系统设备的安装;
2)侧壁板、底板和加强肋共同承受较大载荷;
3)在加强肋和侧壁板的交界处集成接头,为旋翼支臂和整流罩提供安装接口和平台。
该集成接头的盒段结构具备以下优点:
1.功能集成:该盒段结构可实现多种功能,包括系统设备安装,集成接头,承受较大载荷等;
2.简化工艺: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机加成型,特别是接头的集成,节省了大量的连接件,简化装配工艺;
3.重量轻便: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机加成型,整体结构无连接件,重量相对较轻。对应锁座安装面,碳布加强产生的重量很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集成接头的盒段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缆通道,2.侧壁板,3.底板,4.加强肋,5.内舱,6.设备安装接口,7.旋翼支臂安装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集成接头的盒段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中心开孔的电缆通道1,设置在电缆通道四周的若干侧壁板2,所述侧壁板2与电缆通道1之间形成有内舱5,所述内舱间隔设置有若干加强肋4。
本实施例中,内舱用来安装设备,例如电源转换器、gps定位装置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56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