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驾驶位置调整方法、装置和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82225.1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0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贾文伟;陈效华;张绍勇;路锦文;苏冲;何艳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37 | 分类号: | B60R16/037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47 | 代理人: | 魏嘉熹,南毅宁 |
地址: | 1013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 位置 调整 方法 装置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驾驶位置调整方法、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驾驶位置包括驾驶位座椅,后视镜,方向盘等装置,这些装置的位置对驾驶的安全性、舒适性、视野和操作方便性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调整驾驶位置的座椅、方向盘至合适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减少驾驶员的疲劳程度,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调整后视镜的视野角度至合适位置可以方便驾驶员观察车身周围情况,做出正确驾驶判断。
现有的汽车座椅上均安装调整机构,比如座椅前后位置调整、座椅高度调整、座椅靠背角度等调整机构,早期的这些调整机构均为手动,随着自动控制水平的发展,一些车辆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应不同驾驶员自动调整驾驶位置。具体地,车辆可以存储多个驾驶员对应驾驶位置参数,并始终保持人脸识别系统开启,在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识别出驾驶员面部特征后,根据该面部特征对应的各项驾驶位置参数,通过电动机调整驾驶位的座椅,后视镜,方向盘等装置的位置和形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驾驶位置调整方法、装置和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人脸识别系统长期运行导致功耗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驾驶位置调整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人脸识别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启动人脸识别系统,所述人脸识别系统用于获取驾驶员的人脸特征信息;
根据所述人脸特征信息调整所述车辆的驾驶位置;
检测所述车辆是否发生预设触发事件;
在发生所述预设触发事件时,关闭人脸识别系统。
可选地,所述开启人脸识别系统,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车辆车门锁开启时,启动所述人脸识别系统。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人脸特征信息调整所述车辆的驾驶位置,包括:
确定所述车辆的人脸特征库中是否存在与所述人脸特征信息对应的驾驶位置数据;
在所述车辆的人脸特征库中有所述人脸特征信息对应的驾驶位置数据时,根据所述驾驶位置数据调整驾驶位置。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车辆的人脸特征库中没有所述人脸特征信息对应的驾驶位置数据时,获取驾驶员手动调整后的驾驶位置数据;
将所述手动调整后的驾驶位置数据与所述人脸特征信息的对应关系存入所述人脸特征库。
可选地,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启动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后超过预设时长、所述车辆转速超过转速阈值、所述车辆车速超过车速阈值。
可选地,在所述关闭人脸识别系统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停止调整所述车辆的驾驶位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驾驶位置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人脸识别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启动模块,用于启动人脸识别系统,所述人脸识别系统用于获取驾驶员的人脸特征信息;
调整模块,用于调整根据所述人脸特征信息调整所述车辆的驾驶位置;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车辆是否发生预设触发事件;
关闭模块,用于在发生所述预设触发事件时,关闭人脸识别系统。
可选地,所述启动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车辆车门锁开启时,启动所述人脸识别系统。
可选地,所述调整模块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车辆的人脸特征库中是否存在与所述人脸特征信息对应的驾驶位置数据;
调整子模块,用于在所述车辆的人脸特征库中有所述人脸特征信息对应的驾驶位置数据时,根据所述驾驶位置数据调整驾驶位置。
可选地,所述调整模块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车辆的人脸特征库中没有所述人脸特征信息对应的驾驶位置数据时,获取驾驶员手动调整后的驾驶位置数据;
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手动调整后的驾驶位置数据与所述人脸特征信息的对应关系存入所述人脸特征库。
可选地,所述预设触发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启动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后超过预设时长、所述车辆转速超过转速阈值、所述车辆车速超过车速阈值。
可选地,所述驾驶位置调整装置还包括:
停止模块,用于在所述调整装置关闭人脸识别系统后,停止调整所述车辆的驾驶位置。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驾驶位置调整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22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板紧固侧压槽块
- 下一篇: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机构油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