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核处理器BOOT启动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80574.X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87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张铆;张荣;张梅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9/445 | 分类号: | G06F9/445 |
代理公司: | 32002 总装工程兵科研一所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杨立秋<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14035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核 处理器 boot 启动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核处理器BOOT启动系统及方法,其包括主核、一个或多个从核、外部存储器以及EMI接口模块,EMI接口模块用于负责主核的总线与外部存储器的总线间的信号匹配;主核内部RAM存储器,与主核连接,用于存放主核的程序与数据;一个或多个从核内部RAM存储器,与从核间一一对应连接,用于存放连接从核的程序与数据;主核路由控制器,通过主核网络节点控制器与主核连接;从核路由控制器,通过从核网络节点控制器与从核间一一对应连接,从核路由控制器与主核路由控制器间连接。本发明能实现相同架构下的不同型号的多核处理器、以及不同架构下的不同型号的多核处理器使用同一个bootloader,提高多核处理器bootloader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启动系统及方法,尤其是一种多核处理器BOOT启动系统及方法,属于集成电路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核技术的开发源于工程师们认识到,仅仅提高单核芯片(one chip)的速度会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带来相应的性能改善,先前的处理器产品就是如此。他们认识到,在先前产品中以那种速率,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很快会超过太阳表面。即便是没有热量问题,其性价比也令人难以接受,速度稍快的处理器价格要高很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推动微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工艺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领域;体系结构的进展又在半导体工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性能。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般说来,工艺和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20倍,体系结构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4倍,编译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1.4倍,但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却很难维持。
操作系统与硬件交互紧密,各产品使用的芯片、单板硬件差异很大。在嵌入式领域,传统上的处理器的硬件型号、bootloader(译为启动加载器,bootloader是嵌入式系统在加电后执行的第一段代码,在它完成处理器和相关硬件的初始化之后,再将操作系统镜像装载到内存中,然后跳转到操作系统所在的空间,启动操作系统运行)版本和操作系统版本需要一一对应,即每一型号的处理器(单核处理器或者多核处理器)都需要使用与其配套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二进制归一后,可以同一版本的操作系统支撑不同型号的处理器、不同版本的bootloader。初始化代码的地址和相应的固定地址不同。同时,由于固定地址被硬编码写入操作系统中,最终使得不同型号的处理器需要使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无法完成二进制归一。bootloader是在操作系统运行之前运行的一段程序,用于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映射图,从而将操作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状态,以便为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准备好正确的环境。在实现上述多核处理器启动的过程中,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相同架构下的不同型号的多核处理器以及不同架构下的不同型号的多核处理器的启动地址,启动参数的不同,需要单独编写bootloader,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多核处理器BOOT启动系统及方法,其能实现相同架构下的不同型号的多核处理器、以及不同架构下的不同型号的多核处理器使用同一个bootloader,提高多核处理器bootloader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多核处理器BOOT启动系统,包括:
主核,用于负责程序的调度与外围接口的数据处理;
一个或多个从核,用于负责程序的运算;
外部存储器,用于存放存储bootloader程序以及主核、从核的源程序,并通过EMI接口模块与主核连接;
EMI接口模块,用于负责主核的总线与外部存储器的总线间的信号匹配;
主核内部RAM存储器,与主核连接,用于存放主核的程序与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05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