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10-癸二醇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63423.3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7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杜旺明;王明永;陈海波;张彦雨;赵晶;边新建;丰茂英;王文;黎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9/149 | 分类号: | C07C29/149;C07C31/20;C07D301/19;C07D303/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2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10 癸二醇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1,10‑癸二醇的制备方法。本方法的特点是以9‑癸烯酸酯为原料,采用环氧化‑转移氢化两步反应,得到了1,10‑癸二醇,环氧化步骤使用钼催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9,10‑环氧化癸酸甲酯的收率大于95%;转移氢化反应采用氢给体替代氢气,并引入还原性添加剂,在常压下将环氧基和酯基一步还原为羟基。本方法无需使用高压氢气,既减少了反应装置的投资,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还增加了反应的安全性,提高了目标产物的收率,解决了传统生产技术中产物分离困难、大量难处理工业废水等问题,原料9‑癸烯酸酯便宜易得,制备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1,10-癸二醇的制备方法,属于精细有机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1,10-癸二醇(1,10-Decanediol)又称1,10-二羟基癸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及医药中间体,主要用于制造医药及材料,如用于生产双碘癸烷以制备抗细菌和抗霉菌药(双)克菌定和奥替尼啶等医药,还可用于制备功能材料、粘合剂、聚合物材料等,用途广泛。
传统工艺中,1,10-癸二醇由蓖麻油酸经过高温裂解首先制得1,10-癸二酸,再经过酯化、加氢反应制得,其中酯化、加氢还原都是十分成熟的反应,因此蓖麻油高温裂解制备癸二酸是此生产工艺的重点和难点。整个过程反应方程式如下:
蓖麻油首先催化水解或加碱皂化生成蓖麻油酸,再以酚类为稀释剂于260-280℃加碱裂解,生成癸二酸二钠盐、仲辛醇和氢气以及少量癸脂肪酸钠盐。癸二酸二钠盐溶于水中,用硫酸中和,生成癸二酸单钠盐,再经树脂、活性炭二级脱色,硫酸进一步酸化,生成癸二酸。经冷却、结晶、分离、洗涤、干燥等步骤,获得工业级产品癸二酸。
传统的制造方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生产周期长,产品质量差,酚类物质有毒,腐蚀设备,污染环境。每生产一吨癸二酸,需要消耗约2.2吨蓖麻油,1.68吨98%浓硫酸和1.17吨浓碱液,同时,产生30多吨含酚废水和大量废水废渣,废水pH值为2-3,酚类物质浓度为2000-3000ppm。由于酚类物质毒性高、含酚废水处理困难,对环境污染大,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污染问题,US5395992A报道了一种制备癸二醇的方法,以1,9-癸二烯为原料,在双氧水和磷钨酸胺作用下发生环氧化反应制得1,2,9,10-双环氧癸烷,收率为54%,再以Raney镍为催化剂进行加氢反应,1,10-癸二醇的收率为36%-57%,两步总收率为19%-31%,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加氢反应是工业常用的反应类型之一,但由于氢气的极度易燃和爆炸风险,加氢反应往往伴随着很大的危险性;同时,为了提高选择性和转化率,加氢反应一般在高压下进行,这需要高压反应釜等一系列耐高压装备,不仅会增加设备投资,还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高压反应还存在氢气泄露的风险,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因此,以上方法虽然为合成癸二醇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总收率太低,难有实际应用价值,高压加氢反应增加了设备投资和安全隐患。
以上可以看出,从蓖麻油出发制备癸二醇存在反应条件苛刻,三废问题突出等缺点;以1,9-癸二烯为原料两步法制备癸二醇,存在产品总收率低、设备投资大、操作危险性高等弊端。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制备1,10-癸二醇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各种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10-癸二醇的制备方法,从9-癸烯酸酯出发,经过环氧化-转移氢化两步反应,可以方便快捷的制备1,10-癸二醇。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1,10-癸二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9-癸烯酸酯在钼催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作用下,生成9,10-环氧癸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34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