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口盒组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62028.3 | 申请日: | 2016-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77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胡中林;肖洁;周飞;方玉英;束健;王平吉;许俊;金亚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迪电动汽车(上海)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4 | 分类号: | B62D25/24;B60L53/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2015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充电 组件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充电口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口盒组件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侧板上充电口内的充电口盒,所述充电口盒的底部设有与车身内部连接的充电座,所述充电口盒的开口端设有充电口盖,所述充电口盖的一端与充电口盒的一侧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处设有扭簧,所述充电口盒的另一侧设有按压式卡扣,所述充电口盖的内侧设有与按压式卡扣连接的连接头,所述车身侧板上的充电口边缘向内弯折形成环形翻边,所述充电口盒的开口端向外延伸形成挡圈,所述挡圈的上侧设有环形密封圈,所述的环形密封圈与挡圈之间可拆卸连接。本发明具有密封性能好、使用方便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充电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口盒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油汽车上设有加油口,而为了保护加油口,并改善汽车外观效果,加油口一般坐落在加油口盖总成内。同样的,目前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上则设有充电口,为了相同的目的,充电口通常也是设置在充电口盖总成内;但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的是电动汽车的充电口总成具有更加严格的防水、防尘要求。现有的充电口盖基本沿用加油口盖的结构,盖板与车身侧板之间密封性能不足,汽车行驶时,外界沙石、粉尘会进入加油口盒内,尤其在下雨天,雨水会沿着车身侧板与盖板之间的间隙处进入充电口盒内的充电座内。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808607U,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充电口盖,该充电口盖与充电座相对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座上方可折叠的防雨罩,所述防雨罩一端与所述充电口盖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充电座的内板相连。该申请案通过防雨罩来提高户外雨天加油过程中的安全性,但其同样存在充电口盖密封性能不佳;在汽车长期行驶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充电口盒内进水,影响充电接口的正常使用,降低汽车充电过程的安全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口盒密封性不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密封性能好、防水防尘性能好、打开关闭更加方便的电动汽车充电口盒组件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口盒组件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侧板上充电口内的充电口盒,所述充电口盒的底部设有与车身内部连接的充电座,所述充电口盒的开口端设有充电口盖,所述充电口盖的一端与充电口盒的一侧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处设有扭簧,所述充电口盒的另一侧设有按压式卡扣,所述充电口盖的内侧设有与按压式卡扣连接的连接头,所述车身侧板上的充电口边缘向内弯折形成环形翻边,所述充电口盒的开口端向外延伸形成挡圈,所述挡圈的上侧设有环形密封圈,所述的环形密封圈与挡圈之间可拆卸连接。充电口盖压一下,连接头与按压式卡扣自动连接,此时环形密封圈受到挤压而起到密封作用;需要打开充电口盖时,再压一下充电口盖,此时按压式卡扣与连接头自动分离,充电口盖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打开;充电口盖打开、关闭非常方便,整体密封性能好,防水防尘性能好。
作为优选,所述挡圈上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环形密封圈的下侧面上设有与连接孔一一对应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外端设有限位头,所述的环形密封圈、连接柱、限位头为一体式结构。环形密封圈上的限位头穿过连接孔,从而把环形密封圈与挡圈连接;更换环形密封圈也非常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环形密封圈内设有环形腔。环形腔能增强环形密封圈的形变能力,从而能适应按压式卡扣的按压动作。
作为优选,所述的充电口盖包括连接盖、设在连接盖外侧的装饰盖,所述的充电口盖包括连接盖、设在连接盖外侧的装饰盖,所述的连接盖与装饰盖之间卡接连接,所述连接盖的一端延伸形成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外端延伸形成C形转动部,所述的扭簧位于C形转动部内,所述C形转动部的外端侧面设有限位凸台,所述充电口盒的内壁设有和C形转动部配合的凹腔,所述扭簧的一只脚与凹腔的内壁抵接,扭簧的另一只脚与限位凸台抵接。当连接头与按压式卡扣分离时,充电口盖在扭簧的作用下自动打开、定位,该种连接结构省去了转轴,降低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迪电动汽车(上海)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康迪电动汽车(上海)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20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束文胸(57)
- 下一篇:一种客车火灾逃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