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轴双杆弹射式变性卵形齿轮行星系抛秧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57939.7 | 申请日: | 2016-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73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钱孟波;何俊杰;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1/00 | 分类号: | A01C11/00;F16H3/4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 弹射 变性 卵形 齿轮 行星 系抛秧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双杆弹射式变性卵形齿轮行星系抛秧机构,包括齿轮壳体,所述齿轮壳体内支承有太阳轮、第一中间轮、第二中间轮、第一行星轮以及第二行星轮,以及与行星轮同轴相连的栽植臂;栽植臂壳体内滑动设置有空心套杆,空心套杆中滑动设置有实心推杆,空心套杆的末端和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有套杆弹簧,实心推杆和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有推杆聚能弹簧;空心套杆上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开合机构;栽植臂壳体内铰接有双轮廓线凸轮、拨叉和扣扳机;空心套杆的外端部设置有取秧机构。本发明每个齿轮盒内相对中心齿轮有2组行星系齿轮传动,每组行星系传动带动1个抛秧栽植臂,齿轮盒转一圈,实现2次抛秧工作,工作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尤其是涉及一种同轴双杆弹射式变性卵形齿轮行星系抛秧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机械种植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播、插秧和抛秧。其中直播是一种无序种植方式且生长期长,插秧有5~7天缓苗期,两种方法均会延长生长期;然而抛秧没有缓苗期,对于普通秧苗,抛秧可以提高10-15%产量。此外抛秧具有移植速度快,不伤根部的优点,被水稻种植专家推荐为增产比率最高的种植农艺。然而无序抛秧作业不利于后期田间管理,而且影响水稻通风、均匀吸收阳光和土壤养分,容易引发病虫害,不适合我国小田块种植的国情从而影响抛秧机的推广。因此有序抛秧机构的研发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80年代初,日本已生产出有序抛秧机械,并进入市场;由于其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诸多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只占水稻种植面积的0.5%以下。
目前国内大部分抛秧机采用人力背负式抛秧机,其原理是利用压缩空气将水稻钵体吹出,并利用重力落地,与传统人力抛秧的方式如出一辙,虽然节省人工成本,但仍不能解决秧苗漂浮、秧苗分布不均等问题。国内也开发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有序抛秧机构,典型的有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2ZPY-H530型水稻钵苗行栽机,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气吸式小型手扶式水稻钵苗有序移栽机,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设计的顶杆推出式有序抛秧机构,此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都对钵苗输送排序式抛秧机构进行了研究。这些机构由于工作效率或结构上原因,未能得到广泛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全自动钵苗抛秧工作的同轴双杆弹射式变性卵形齿轮行星系抛秧机构,该机构达到结构简单、振动小,自动给苗、自动取苗、自动抛秧、工作效率高、作业质量好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同轴双杆弹射式变性卵形齿轮行星系抛秧机构,包括齿轮壳体,所述齿轮壳体内支承有太阳轮、第一中间轮、第二中间轮、第一行星轮以及第二行星轮;所述太阳轮位于齿轮壳体中心,所述第一中间轮和第二中间轮呈180度对称分布在太阳轮两侧,所述第一行星轮以及第二行星轮呈180度对称分布在太阳轮两侧,所述太阳轮、第一中间轮、第二中间轮、第一行星轮以及第二行星轮均为全等的变性卵型齿轮,所述太阳轮与第一中间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一中间轮与第一行星轮啮合传动;
还包括第一栽植臂和第二栽植臂,所述第一栽植臂与第一行星轮同轴相连,所述第二栽植臂与第二行星轮同轴相连;所述第一栽植臂和第二栽植臂结构相同,均包括栽植臂壳体,所述栽植臂壳体内滑动设置有空心套杆,所述空心套杆中滑动设置有实心推杆,所述空心套杆的末端和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有套杆弹簧,所述实心推杆和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有推杆聚能弹簧;所述空心套杆上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开合机构;所述实心推杆上开有扣槽,所述开合机构与扣槽开合连接;所述栽植臂壳体内铰接有双轮廓线凸轮、拨叉和扣扳机,所述拨叉和扣扳机同轴,所述拨叉的一端架在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所述拨叉的另一端和扣扳机的一端均与双轮廓线凸轮抵接,所述扣扳机的另一端与开合机构配合传动,所述扣扳机的另一端与栽植臂壳体之间设置有扣扳机拉伸弹簧;所述空心套杆的外端部设置有取秧机构;
所述栽植臂壳体与第一行星轮同轴固定相连,所述双轮廓线凸轮与齿轮壳体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79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