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通量形成拟胚体的微阵列芯片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57485.3 | 申请日: | 2016-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1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秦建华;王丽;尹方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3F7/20 | 分类号: | G03F7/20;C12M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郑虹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拟胚体 高通量 制备 微阵列芯片 微柱 芯片 原位动态观察 蚀刻 干细胞来源 技术集成化 凋亡细胞 微米尺度 细胞碎片 信号传递 悬浮培养 营养供给 原位形成 均一性 去除 增殖 应用 体操 发育 分化 优化 保证 | ||
1.一种高通量形成拟胚体的微阵列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芯片的制备:利用软蚀刻技术制备SU-8模板,含有高通量圆柱形的凹陷结构,底部为凹陷的曲面,对模板进行低黏附修饰;
(2)制作高通量阵列微柱结构的PDMS聚合物芯片:将PDMS聚合物与引发剂按照体积比10~14:1混合,浇注到SU-8模板上,真空除泡,80℃加热固化1~2h,常温剥离SU-8模板,得到高通量的固定间距的阵列微柱结构PDMS芯片;
(3)在PDMS芯片周边用PDMS模块形成围墙样结构的局限的开放培养池,得到高通量形成拟胚体的微阵列芯片。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阵列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U-8模板低黏附修饰具体为:采用低粘附处理试剂硅烷化处理10-15分钟,80℃烘烤1~2小时,自然降温。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阵列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微柱顶端为凸起的曲面结构,直径在500-1000微米,间距为30-100微米,微柱间距相同。
4.一种高通量形成拟胚体的微阵列芯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芯片高通量形成拟胚体并进行拟胚体原位生长培养,具体步骤为:
(1)芯片无菌化:将上述拟胚体原位形成的微阵列芯片用氧等离子处理1~3分钟,加入去离子水;120~125℃高压灭菌20~30分钟;将芯片置于无菌的培养皿中4℃保存或降至室温后直接使用;
(2)拟胚体形成:取出芯片,加入mTeSR1培养基,不断用移液器吹打,去除小柱间的气泡,使微柱间隙充满培养基;将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hiPSCs)用分散酶消化成单细胞,将密度在5×106-10×106个hiPSCs/cm2细胞接种到(1)所述的芯片中,加入1.5~2ml的mTeSR1培养基,并加入10~20μM的Y27632;静止培养24~48小时,形成大小一致的拟胚体;根据细胞接种数量实现拟胚体大小的控制,(5-10)x106/cm2范围的细胞密度可以实现150-300微米直径的细胞球;
(3)拟胚体原位生长:拟胚体形成的24-48小时更换新鲜的不含Y27632的mTeSR1培养基继续培养,去除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原位观察拟胚体生长及分化;
(4)所形成的拟胚体可以用于切片,组织染色。
5.一种高通量形成拟胚体的微阵列芯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对象不局限于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同样适用于其他干细胞,包括人和动物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cells,ESCs)以及动物来源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748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刻图案化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投影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