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合老年人食用的牡丹籽调味油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50086.4 | 申请日: | 201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20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毛文岳;余洪智;刘欢欢;杨叶;纪海鹏;吴震生;刘俊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D9/007 | 分类号: | A23D9/007;A23D9/04;C11B1/04;C11B1/1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于晓晓 |
地址: | 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合 老年人 食用 牡丹 调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脂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合老年人食用的牡丹籽调味油,还涉及该调味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外居民的食用油大多数为来源于动物或者植物的油脂,其基本成分是各种脂肪酸的甘油三酯。营养学界公认的必需脂肪酸有两种,一种是n-6系列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另一种是以α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为代表的n-3系列脂肪酸。按照我国政府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标准,亚油酸的每人每天摄入量应为2.5-9.0%E;α亚麻酸的摄入量应为0.5-2.5%E;折算质量数值亚油酸摄入量应为7.2-25.9克,亚麻酸摄入量应为1.4-7.2克。我国发布的调查数据是,亚油酸人均摄入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适宜摄入量标准,而α亚麻酸人均摄入量为0.4克,仅达到适宜摄入量标准数值的5.7%-28%。其原因在于我国居民日常食用的油脂如猪油、羊油、奶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山茶油均富含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很少。可以认为我国大多数居民处于亚麻酸摄入严重不足状态。这一状况对于居民的心血管健康和脑健康具有重要不良影响,所以在膳食营养方面补充亚麻酸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陆续发现数量有限的关于丁烷亚临界制备食用植物油的报道,但是,普遍存在萃取次数较多才可能达到较高出油率的效果,这对于规模化生产的工业效率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东北林业大学姚欢欢《油用牡丹种子油提取及 剩余物综合利用》涉及制油方法比较,认为丁烷亚临界萃取3次,出油率仅达23.92%,明显低于正己烷超声提取方法的29.00%;
江苏大学周世龙《大豆胚芽油的亚临界丁烷萃取特性研究》显示,丁烷萃取3次,每次萃取时间30min,萃取率9.3%。武汉轻工大学张燕鹏披露的《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制备大豆胚芽油的研究》报道,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径40目,萃取温度50℃,每次萃取时间40min,萃取5次。
甘肃轻工研究院披露了采用亚临界四氟乙烷流体从文冠果籽中提取文冠果油方法。一种从文冠果籽中提取文冠果油的方法,文冠果籽原料粉碎至40~60目,亚临界四氟乙烷流体的萃取温度为30~40℃,萃取压力为1.0~1.2MPa,每次萃取时间为30~40min,重复萃取3次;分离温度为45~55℃,用隔膜压缩机抽负压逐渐降压到5×10<sup>-2</sup>Pa,每次分离时间为20~30min,重复分离3次;最后合并文冠果油毛油再通过高速冷冻离心机离心分离、过滤,得到文冠果油产品。经实验验证,在以上工艺条件下文冠果油得率为31.8%,产品品质良好。
CN 103815053.A披露了一种产妇用牡丹籽调味油的制备方法,具体是,其预处理包括水浸泡5-10h、-20℃至-10℃冷冻8-10h,然后真空微波干燥、热泵除湿干燥。下一步20-60MPa压榨(静态)8-10h得牡丹籽油。上述的方法能耗偏高从而导致成本较高。
CN 103815058.A专利中,制油工艺为亚临界萃取之后的连接不是常规精炼工艺而是进行两次分子蒸馏,收集其重相成分即牡丹籽油,其特征在于,由牡丹籽油、米胚油、番茄提取物和儿茶素组成,各原料加入质量占食用油总质量的百分比为:牡丹籽油42-65%、 米胚油33-52%、番茄提取物1-4%和儿茶素1-2%。在上述的专利申请中文件中,为了油脂的抗氧化稳定性,添加了聚甘油单油酸酯,该成分可以归属聚甘油脂肪酸酯添加剂,但是国标GB2760-2014规定该产品在用于脂肪乳化时,不得用于植物油;如减少用量用于植物油时,规定仅限于煎炸油。该文件的发明内容第一项是应用儿茶素作抗氧化剂,为了解决儿茶素在食用油中难溶解问题,加入了聚甘油单油酸酯和乙醇,然后增加不澄清透明问题。上述的文件中对于抗氧化剂的效果仅有提高了食用油的保鲜期保质期一句话描述,而没有具体研究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00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