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井体积压裂和线状注水组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46603.0 | 申请日: | 201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9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甘俊奇;李莉;吴忠宝;王俊文;张原;周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油井排 注水井排 流线 低渗透油藏 积压 点注 井网 线状 直井 注水 采油井 水驱采收率 方向平行 注水能力 最大水平 注水井 单井 油井 采油 投影 平行 交错 驱动 开发 延伸 部署 | ||
本发明为一种直井体积压裂和线状注水组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形成矩形五点注采井网,矩形五点注采井网中形成有采油井排和注水井排,采油井排和注水井排相互平行且交错部署,并使采油井排和注水井排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步骤S2,依次对采油井和注水井实施体积压裂,使采油井排和注水井排之间的流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直线。流线是指在注水井排和采油井排之间形成的水驱流线,也即水驱通道。本发明的方法在注水井排和采油井排间建立高效的驱动体系,增强注水能力,大幅提高油井单井产量,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水驱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直井体积压裂和线状注水组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方法。
背景技术
超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的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1.0mD的油藏。随着新发现的中、高渗透油藏(地面空气渗透率大于50mD)数量的减少,超低渗透油藏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油气资源。由于超低渗透储层具有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孔喉细小、驱替难度大等特点,造成该类油藏开发难度大、能量补充困难、动用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目前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普遍采用菱形反九点注采的直井井网结构。参见图3,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的一个单元包括有九口井,其中有八口井形成一个菱形,另一口井位于菱形的中心;位于菱形中心的一口井为注水井,位于菱形四个角点位置的四口井为角井(采油井),位于菱形边上的四口井为边井(采油井)。采油井采用常规人工压裂方式,注水井不压裂的开发方式;常规人工压裂方式是采用小排量(小于4m3/min)和小液量(小于100m3)压裂的油藏改造方式,只能沿着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由油藏的地质条件所确定)形成单一方向的裂缝(参见图4A)。使用现有的开采方式,采油井初期年均日产量小于2t/d,开发十年采油井的累积产油量仅2000~3000吨,采油速度较低。因此,急需探索一种适用于超低渗透油藏经济的、合理的开发方式。
而体积压裂是采用大液量(单段压裂入地液量大于1000m3)、大排量(大于6m3/min)、大砂量(单段加砂量大于50m3)的人工压裂方式,目的是形成复杂的、导流能力比基质高上百倍的裂缝网络系统,增加油藏改造体积(参见图4B)。
另外,一般意义上的直线排状注水方式,是指采油井排和注水井排平行排列且交错部署。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的流线为“纺锤形”(参见图5)。韩德金等人(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石油学报,2007年,28(1):83-87)公开了将裂缝性低渗透的反九点井网加密调整为直线排状注水方式的研究(参见图6),由于人工压裂方式为常规压裂,规模比较小,裂缝单一且未形成网络,故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的流线与“纺锤形”基本类似,该开采方式中直线排状注水方式的缺点是油井单井产量不高,很难建立注水井与边井的有效驱动系统,水驱控制的程度不高,注水波及的体积较低,采油速度偏低,最终采收率较低。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直井体积压裂和线状注水组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井体积压裂和线状注水组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方法,在注水井排和采油井排间建立高效的驱动体系,增强注水能力,大幅提高油井单井产量,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水驱采收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直井体积压裂和线状注水组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形成矩形五点注采井网,所述矩形五点注采井网中形成有采油井排和注水井排,并使所述采油井排和所述注水井排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步骤S2,依次对采油井和注水井实施体积压裂,使所述采油井排和所述注水井排之间的流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直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466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玻璃纳米多孔结构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压力补偿电比例座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