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紫外光固化上光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046242.X | 申请日: | 2016-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2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双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商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D163/10 | 分类号: | C09D163/10;C09D4/02;C09D4/06;C09D7/65;C09D7/63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 地址: | 10004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生物降解 上光油 紫外光固化 光固化树脂 原料组成 重量份 阻聚剂 聚羟基脂肪酸酯 紫外光固化涂料 光固化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废弃物回收 光固化涂料 活性稀释剂 原材料价格 光引发剂 环保政策 生物降解 有效解决 改性剂 环保性 零排放 石油基 消泡剂 二氧化碳 催化剂 制备 废弃物 自然环境 环境保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紫外光固化上光油,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可生物降解的光固化树脂20~70,活性稀释剂15~55,光引发剂1~8,阻聚剂0.1~5,表面活性剂0.5~6,消泡剂1~8。其中,所述可生物降解的光固化树脂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聚羟基脂肪酸酯30~180,光固化聚合物20~190,改性剂30~100,阻聚剂0.1~5,催化剂0.5~10。本发明设计的可进行生物降解的紫外光固化上光油,可在自然环境下降解为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比普通上光油更具环保性,可有效解决紫外光固化涂料废弃物回收困难、面临的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及石油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问题,促进了光固化涂料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紫外光固化上光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紫外光固化主要原理是通过紫外光的照射,引发上光油内不饱和基团的链反应,使整个体系发生交联固化,由液态转变为固态。该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固化材料不使用有机溶剂,没有VOC排放,环保特性显著;(2)固化速度快,可以在零点几秒内实现反应,固化交联;(3)固化后形成的膜层光泽度高,耐抗性好。由于这些显著的特点,紫外光固化技术在印刷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广泛用于制备各种油墨、隔离层、上光油或者打底油等,尤其在表面上光方面,不但提高了印品表面的附着力以及耐磨耐划耐抗等特性,同时使印刷品的增值,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紫外光固化上光油可在承印材料的表面形成类似于塑料膜的膜层,这层膜是由于聚合交联产生的网状结构,具有韧性强、机械强度大等优点,使形成的膜层在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耐摩擦性等耐性方面尤为突出,显著提高印品的耐用性。但这种优良的耐性却增加了废纸、废墨回收及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困难。除了对废纸进行脱墨回收之外,还有很多纸张、薄膜类等印刷包装产品,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完全回收利用,而是进行垃圾填埋或者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由于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该产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分解,仍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危害。
美国专利US 80489B2报道了一种采用天然可再生资源-腰果酚作为主要成分合成得到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该树脂中的可交联双键相互之间更为靠近,因此可光固化的性能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公开号为CN101503580A的专利《一种紫外光固化上光油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为009年8月12日。该文献报道了一种紫外光固化上光油及其制备方法。该光油主要提高了其在纸张和塑料制品表面的附着力,使承印材料表面免于打底,未提及光油是否可进行生物降解。
公开号为N101967341A的专利《一种水性耐磨紫外光固化的上光油及其制法》,公开日为2011年3月9日。该文献报道了一种水性耐磨紫外光固化的上光油及其制法。该水性紫外光固化上光油重点改善了耐磨性和耐水性,使用水作为稀释溶剂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但其燥速度慢,且不能进行生物降解。
公开号分别为01748657A、ZL200410015113.5的专利报道了无溶剂型紫外光固化上光油的制备方法,用活性稀释剂单体取代了有机溶剂,然而残留的活性稀释剂仍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此外该光油均不具备生物降解特性,堆放于环境中仍存在污染的问题。
公开号分别为ZL00117402.9、ZL200610035929.3的专利相继报道了苯丙乳液以及含有N-羟乙基丙烯酰胺内交联结构的苯丙乳液的水性上光油,但该上光油由于漆膜采用室温干燥,导致干燥速度较慢,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商大学,未经北京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462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钢铁联合企业CO2排放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PU白底漆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