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获取沥青膜厚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36977.4 | 申请日: | 201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7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蒋应军;赵淑敏;杨超群;陈瑞亭;王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21/08 | 分类号: | G01B21/08;G01N3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加贵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获取 沥青 厚度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获取沥青膜厚度的方法,首先测定沥青混合集料的沥青含量和相对密度,然后筛分沥青混合集料,根据集料的粒径尺寸,得到若干档集料和相应档集料的分计筛余比例。然后将得到的若干档集料的比表面积系数与相应档集料的分计筛余比例相乘后相加求和,得到沥青混合集料比表面积;分别将所述沥青混合集料比表面积、沥青混合集料的沥青含量和25℃条件下沥青相对密度代入公式,得到沥青膜厚度。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沥青混合集料膜厚度的确定方法得到的沥青膜厚度计算得到的最佳油石比与相应沥青混合集料的实际最佳油石比的误差0.0~1.0%之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沥青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获取沥青膜厚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与矿料之间相互作用后,沥青在矿料表面产生的结构沥青是沥青混合料结构形成的决定因素,包裹在集料表面上的沥青必须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保证沥青混合料有足够的耐久性,并且混合料的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受沥青膜厚度的影响,并影响着混合料的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因此,沥青膜厚度的确定对于沥青混合集料性能的提高有指导意义。
目前获取沥青膜厚度的方法主要采用有效沥青含量除以集料总表面积,而沥青混合集料集料比表面积的确定方法主要有比表面积系数法、密度计算法、修正比表面积系数法等。比表面积系数法得到的集料比表面积过小,与实际偏差较大;密度确定方法中给出的推荐系数建立在实测结果基础之上,与《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以下简称规范)中给出的标准系数存在较大差别,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采用分计筛余量,并非规范中使用的筛孔通过率;修正比表面积系数法在对集料进行形状假设过程中,将不同的集料规定为统一形状,差生较大误差。
我国沥青混合集料集料比表面积计算普遍采用规范中的利用集料比表面积系数的确定方法:以集料最小粒径为0.030mm为前提,集料中粒径大于4.75mm部分的表面积系数取为0.0041,且在计算的过程中只计算一次,即粒径大于4.75mm集料的比表面积为0.41m2/kg;对于粒径小于4.75mm部分,把各个筛孔的通过率与表面积系数相乘后再累加,即可以得到该部分比表面积,最后把两部分比表面积相加,即得到集料整体的比表面积。
但是由于加工工艺等方面不断变化,矿粉细度不断增加,与规范推导方法的最小粒径假设出现了偏差,这使得推导出的比表面积与集料实测比表面积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这也使得得到的沥青膜厚度不准确。再者,传统意义的沥青膜计算只是考虑了有效沥青,并没有考虑结构沥青对沥青膜厚度的影响,进而导致以此为基础计算得到的沥青膜厚度较小,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试件进行实际观测厚度存在差距。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获取沥青膜厚度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得到的沥青膜厚度精确度高,与实测膜厚度相符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获取沥青膜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测定沥青混合集料的沥青含量和25℃条件下沥青相对密度;
(2)筛分沥青混合集料,根据集料的粒径尺寸,得到若干档集料和相应档集料的分计筛余比例;
(3)将所述步骤(2)得到的若干档集料的比表面积系数与相应档集料的分计筛余比例相乘后相加求和,得到沥青混合集料比表面积;
所述若干档集料包括粗档集料、超细档集料和中档集料;
所述粗档集料的粒径不小于2.36mm;
所述超细档集料的粒径小于0.15mm;
所述中档集料的粒径不小于0.15mm且小于2.3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69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