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冷电池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35504.2 | 申请日: | 201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4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赋;任素云;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7;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林少波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模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因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受到政府和各汽车制造商的高度重视,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动力电池,电池的好坏一方面决定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整车的产品质量,在动力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其使用寿命及电池容量的衰减与电池系统的温度变化幅度和频率有着极大的关系。
动力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倘若这些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会使得动力电池包的温度不断上升,动力电池包中不同位置的动力电池的温度差异会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尤其是在夏天,由于外界温度非常高,最终的温升很可能会超出动力电池包允许的工作范围,进而对电池包的放电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传统的动力电池散热方式多为采用液冷散热方案,将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水冷板传导出去,散热效率更高一些的方案是将散热管或者液冷管穿插在动力电池中间,上述这些方案都没有将电池散发出来的热量直接传递给液冷系统中的冷却液体,亦或者由于液冷系统只与电池很小的一部分外表面接触,使得动力电池到液冷系统中的液体件的热阻比较大,不能完全发挥液冷系统的功能。
根据中国公开的专利文件CN201420505155.6中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的散热液冷电池模组,其技术方案是,导热液冷电池模组——设置于电池模组侧面,通过导热液冷电池模组对电池模组产生的热量进行热量交换,最后液冷液冷电池模组——设置于电池模组底部,通过液体流动带走导热液冷电池模组上的热量,完成对电池模组的降温工作。但由于此技术方案不是让冷却液直接和电池模组直接接触进行热量交换,使其降温效率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样的,中国公开专利文件CN201510779809.3中提及的一种电池水冷板水路结构,其技术方案是通过覆盖在电池模组表面的冷却管路进行对电池模组的降温工作,同样不是让冷却液直接和电池模组直接接触进行热量交换,降温效率和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液冷电池模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液冷电池模组,包括:集热腔、电池模组、冷却液,所述集热腔为中空腔体,所述电池模组固定于所述集热腔中,所述冷却液为绝缘冷却液,填充于所述集热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热腔包括:集热腔上盖、一面开口的集热腔主体,所述集热腔上盖安装于所述集热腔主体的开口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位于所述集热腔上盖与所述集热腔主体之间的密封圈;
所述集热腔主体开设有密封圈槽;
所述密封圈放置于密封圈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热腔主体内部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电池模组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集热腔主体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热腔主体内壁设置有对电池模组进行限位的凸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为弹性固定件,所述凸筋结构为弹性凸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热腔主体外壁开设有若干个导热肋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热腔上盖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电池模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板配合使用的第一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热腔上盖安装有泄压阀和注液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集热腔上盖开设有第一通孔,集热腔主体开设有通过螺丝与第一通孔配合的第一螺纹孔。
本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
1.液冷系统中的冷却液直接和动力电池直接接触,可以大面积的散热。
2.集热腔主体内部设有固定结构,使得放置在内部的动力电池更加牢固。
3.泄压阀可随时根据实际环境情况调整液冷电池模组内部压强,安全性大大增加。
4.注液口的设置可随时添加/减少/更换冷却液。
5.密封圈的设计可以防止冷却液渗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液冷电池模组组装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液冷电池模组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液冷电池模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液冷电池模组另一视角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55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温控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
- 下一篇: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