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35362.X | 申请日: | 201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1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刘春法;张秀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587 | 分类号: | H01M4/587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王月珍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炭化 炭化物 制备 浸渍 浸渍剂沥青 生物质材料 植物性原料 负极材料 粒径分布 稻壳 粒径 椰壳 破碎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生物质材料在350~500℃下进行炭化,得到一段炭化物;将所述一段炭化物用浸渍剂沥青进行浸渍后,在300~500℃下进行炭化,的二段炭化物;将所述二段炭化物进行粉碎后,在1000~1400℃下进行炭化,得到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原料为稻壳、椰壳等植物性原料,更容易获得,且环境更加友好;2、通过炭化和破碎可以得到合理粒径分布的负极材料,以适应不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粒径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决大功率充放电的问题的硬炭负极材料,为未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空间技术等高端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新能源的发展目前均列入各国摆脱经济衰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在新能源领域中,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性能好、环境友好、结构多样化及价格低廉等优异特性已在摄像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电器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十年来,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的通讯、能源等行业取得蓬勃发展,而且,一旦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能进一步得到大幅度提高,则其必将成为未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空间技术等高端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
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碳类负极材料可大致分为石墨、软炭和硬炭等。下面对石墨、软炭和硬炭进行分别介绍。
石墨有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之分,其结构是层状结构,炭原子呈六角形排列并向二维方向延伸,层间距为0.335nm。天然或人造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缺点是:
1、由于天然或人造石墨层边缘存在羰基、羧基等表面官能团,在一定的电势下,此类表面官能团极易与电解液发生氧化反应,并进一步与Li+反应形成锂盐,即所谓的SEI(Solid electrode surface)膜,使得首次充放电容量降低,库仑效率降低;
2、另外,天然或人造石墨在反复嵌锂-脱锂过程中,表面化学官能团与溶剂,如PC,DME,DMSO等,发生溶剂共嵌形成Li-GIC层间化合物致使石墨层膨胀、发生剥落,甚至粉化,进而导致嵌锂容量下降、循环寿命缩短;
3、天然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在低温下(例如-20℃)下的电化学行为不理想,主要是锂离子在石墨中扩散慢造成的,而不是电解质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interface),简称SEI膜电导率低的原因;
4、对于普通的天然石墨而言,由于自然进化过程中石墨化过程不彻底,存在天然杂质和缺陷结构,因此锂的插入行为不能与高质量的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相比,一般容量低于300mAh/g,第一次循环的充放电效率低于80%,而且循环性能也不理想。
5、不能大功率的充放电,因此,不能成为未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空间技术等高端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
软炭即易石墨化碳,是指在2500℃的高温下能石墨化的无定形炭。软炭的石墨化度较低,晶粒尺寸小,晶面间距(d002)较大,与电解液的相容性好。常见的软炭有石油焦、针状焦、炭纤维、中间相炭微球等。如果仔细考察软炭材料的内部结构,它可在细分为组织化区(organized region)和非组织化区(unorganized region)。组织化区由一些平行的石墨层面组成;非组织化区由四面体键接的炭和高度翘曲的石墨层面组成。热处理温度对材料结构和前脱锂性能的影响较大。
其中,中间相炭微球,由于其外部呈球形,流动性好,易于制成优良的高密度电极,且石墨化度较高,不仅对Li
1、首次充放电的不可逆容量较高;
2、输出电压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53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