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配置物料清单的转换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35145.0 | 申请日: | 201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0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徐举宏;万海峰;季国灵;张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2 | 分类号: | G06F16/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置 物料 清单 转换 方法 装置 | ||
一种可配置物料清单的转换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多个不同技术标准到统一技术标准的多个匹配映射表;确定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采用的技术标准;查找与所述技术标准相对应的匹配映射表;基于匹配映射表将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转换为统一标准可配置物料清单。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基于任何技术标准下的组合型整车配置特征均可用一组最细配置特征来重新定义的原理,根据所述最细配置特征创建统一技术标准,能够高效、便捷的将采用不同技术标准的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自动转换成基于统一技术标准的统一标准可配置物料清单,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在生产线上的投产及变更效率,减少了数据转换人工成本,而且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出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配置物料清单的转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业务延伸到海外市场。为了减少投资成本,提高生产线的使用效率,一些整车集团尝试将旗下多个品牌、多个技术中心研发的不同技术标准的车型同时规划到同一条生产线实现柔性生产。但是,汽车行业大规模定制模式下制造系统的特点导致不同的厂商对技术特征的定义完全不同,使得一个整车配置特征在不同的技术标准下可能产生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交叉匹配的情形。以汽车的驾驶员安全气囊为例,有的技术中心直接将驾驶员安全气囊作为一个技术特征(也可称为配置特征),有的技术中心则将驾驶员安全气囊和副驾驶安全气囊合并为一个技术特征,甚至有的技术中心并未将驾驶员安全气囊作为一个技术特征进行定义。正是由于不同厂商对可配置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简称BOM)中各个整车配制技术中心的定义不统一,如果没有非常完善的逻辑,就无法实现不同厂商产品的共线生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由产线端的技术人员将不同厂商的可配置BOM手工转换成统一技术标准下的可配置BOM,然后再基于统一技术标准下的可配置BOM进行共线生产,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同技术标准的产品无法共线生产的问题,但效率低下,需要研发部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利于共线生产的大规模普及。
在现阶段,大多数情况下,技术人员只能将各个厂商基于各自技术标准定义的BOM手工转换成一个统一技术标准下的BOM数据。但是,这样的方案转换效率低下,不利于共线生产模式的大规模应用,而且容易出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无法高效地将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定义的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自动转换成基于统一技术标准下的统一标准可配置物料清单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配置物料清单的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多个不同技术标准到统一技术标准的多个匹配映射表,所述统一技术标准基于最细配置特征建立,所述多个匹配映射表包括不同技术标准下的原始组合型整车配置特征到统一技术标准下的最细配置特征的映射关系,以实现不同技术标准下原始组合型整车配置特征的逻辑约束表达式向统一技术标准下最细配置特征的逻辑约束表达式的等效转换;确定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采用的技术标准;查找与所述技术标准相对应的匹配映射表;基于所述匹配映射表将所述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转换为统一标准可配置物料清单。
可选的,所述匹配映射表包括字段匹配映射表,基于所述匹配映射表将所述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转换为统一标准可配置物料清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所述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中的字段的字段属性,所述字段与所述原始组合型整车配置特征一一对应;基于所述字段属性判断所述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中的字段是否需要转换;当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中的字段需要转换时,基于所述字段匹配映射表将所述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中的字段转换为一个或多个标准字段,所述标准字段与所述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中的字段基于所述字段匹配映射表相匹配,所述字段匹配映射表与所述目标可配置物料清单中的字段的字段属性相对应,所述标准字段基于所述统一技术标准映射转换,所述标准字段与所述最细配置特征一一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51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图文信息的分钟级监测系统
- 下一篇:图书推荐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