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氟废盐酸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33201.7 | 申请日: | 201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51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占兵;李会泉;李少鹏;孙振华;张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F7/56 | 分类号: | C01F7/56;C01F11/22;C02F1/52;C02F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侯桂丽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盐酸 含氟 高铝粉煤灰 聚合氯化铝产品 聚合氯化铝 建材行业 聚合反应 液固分离 液体产品 指标要求 氟化钙 氟杂质 铝离子 铝酸钙 浸出 填埋 制备 废渣 离子 溶解 成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废盐酸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是首先向含氟废盐酸中添加高铝粉煤灰,使高铝粉煤灰中铝离子浸出,制得富铝的含氟废盐酸溶液;再向富铝的含氟废盐酸中添加铝酸钙,经溶解、聚合反应和液固分离,所得液体为聚合氯化铝产品。废盐酸中的氟杂质离子,以氟化钙形式留在固相中,而固相废渣可填埋处理或用于建材行业。本发明不仅合理实现了含氟废盐酸处理,还成功制备了符合国家标准(GB/T22627‑2008)指标要求的聚合氯化铝液体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领域为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含氟废盐酸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自然界的氟都是化合态,主要有萤石、氟磷灰石、冰晶石等。它们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炼铝、磷肥、钢铁、有机合成化工、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以及有机氟高级润滑油、火箭推进剂的二氟化氧、氟化麟、氟制冷剂等工业生产中。上述工业生产中都排出大量的含氟废水,污染环境。此外,氟污染可以使动、植物中毒,影响农业和牧业生产。氟污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规定氟离子浓度应小于10ppm。含氟废盐酸相对其它含氟废水处理难度更大,实现含氟废盐酸处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含氟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吸附法、混凝沉降法。CN103663777A公开了一种工厂含氢氟酸废水处理方法,将含氢氟酸废水与含碱、油废水混合,再经油水分离,调整PH值,然后经化学沉降、混凝、絮凝和离子吸附使含氟废水达到排放标准。本发明虽然去除了氟杂质,使废水达到了排放标准,但是整体工艺复杂,成本较高。CN104649391A公开了一种利用含氟废酸制备聚合铝的方法,往含氟废酸中加入氯化钙和铝酸钙粉,搅拌反应后进行熟化,过滤去除含氟固体废渣,得到聚合铝溶液。该工艺采用了化学沉降法,虽然实现了除氟和制备净水剂聚铝的双重目的,但同时消耗了大量的氯化钙,经济性差,且只添加铝酸钙粉,无法保证聚合氯化铝产品的性能。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氟废盐酸的处理方法。因高铝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铝资源,可以作为制备聚合氯化铝的铝源。本发明首先利用含氟废盐酸与高铝粉煤灰反应,制备具有一定铝浓度的含氟废盐酸,实现含氟废盐酸的改性;再向含氟废盐酸中加入铝酸钙进行聚合反应,氧化铝充分溶出,提高液相氧化铝含量,同时氧化钙溶出调整溶液的盐基度,制备性能符合国家标准(GB/T22627-2008)性能指标的聚合氯化铝产品。氧化钙溶出后与氟形成氟化钙沉淀,随着聚合氯化铝的生成,部分氟再次絮凝沉降,本发明实质上是综合采用了化学沉降和絮凝沉降的方法,达到处理含氟废盐酸的目的。本发明工艺简单,经济性好,除氟效率高。在处理废水时,生成的新产品进一步净化了废水,并制得了符合国家标准的聚合氯化铝净水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氟废盐酸的处理方法,首先由含氟废盐酸溶解高铝粉煤灰,实现含氟废盐酸的改性,再向改性含氟废盐酸中添加铝酸钙粉进行溶解反应,在实现含氟废盐酸处理的同时制备了聚合氯化铝净水剂。该方法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不仅解决了氟污染问题,还制备了水处理处理剂聚合氯化铝,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达到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氟废盐酸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生产步骤:
(1)将含氟废盐酸稀释至质量浓度为5%~20%;
(2)向(1)制备的含氟废盐酸中添加高铝粉煤灰进行活化反应,使高铝粉煤灰中的氧化铝充分浸出,经液固分离,制得富铝的含氟废盐酸;
(3)向(2)处理好的废盐酸中添加铝酸钙,进行溶解反应;
(4)待反应完成后,进行液固分离,所得液体即为聚合氯化铝产品。
(5)所得固体即为含有氟化钙的固体废弃物,可填埋处理或用于建材化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32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