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控释放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33078.9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0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红;孔德领;吴依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L27/50 | 分类号: | A61L27/50;A61L27/54 |
代理公司: | 11514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永辉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 释放 藜芦 醇和 衍生物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释放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可降解聚合物和氯仿甲醇溶液混合均匀;将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和甲醇容液混合均匀;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并装入微量注射器中,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与可降解聚合物质量比为0.25~1:100;将高压直流电源与微量注射器的针头相连,将微量注射器的针头正对电纺丝仪的圆柱形接收器的中央进行电纺;真空干燥,得到可控释放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载体成品。本发明提供的可控释放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载体的制备方法,可以简化制备方法流程,提高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控释放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冠心病、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等缺血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以终末端小血管弥漫性受损为主的病变,目前临床治疗仍旧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上存在大量患有心肌缺血、下肢缺血等缺血性疾病的病人。近十年来,根据促血管生成的机制,开展了如促血管生成因子、转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取得了一些进展。血管搭桥术可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血管搭桥术中所需要的人工血管替代物,在冠状动脉搭桥、肾透析病人以及新生儿先天性疾病中有很大的需求,然而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替代物产品,主要是因为人工血管植入后会形成急性血栓,植入后中长期会发生内膜增生或钙化等。利用VEGF、HGF、NGF等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快速内皮化;在人工血管上预先种植细胞包括内皮细胞(ECs)、间充质干细胞(MSCs)以及iPS-ECs等构建组织工程血管;将相关基因(eNOs)负载到支架材料中实现局部转染周边细胞,使其释放促血管新生的活性分子如NO,最终促进内皮细胞再生,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不良后果,然而制备过程复杂,重复性差,活性物质稳定性差,并且生产成本高,支架载体植入后的综合效果也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释放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可降解聚合物加入到氯仿甲醇溶液中,混合均匀,可降解聚合物的质量和氯仿甲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g:(3~10)mL;S2:将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加入到甲醇溶液中,混合均匀,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质量和甲醇溶液的体积比为(6.25~25)g:1mL;S3:将步骤S1和步骤S2得到的溶液混合均匀并装入微量注射器中,其中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与可降解聚合物的质量比为0.25~1:100;S4:将高压直流电源与微量注射器的针头相连,高压直流电源的电压为10~12kV,微量注射器中的溶液流速为6~10mL/h,将电纺丝仪的圆柱形接收器与地线相连,将微量注射器的针头正对电纺丝仪的圆柱形接收器的中央进行电纺,微量注射器的针头与电纺丝仪的圆柱形接收器的中央的距离为10~22cm,电纺的时间为6~35min;S5:将电纺得到的材料真空干燥,得到的产品即为可控释放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载体成品;其中,步骤S1和步骤S2无先后顺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制备过程均优选在室温20~30℃下进行,将电纺丝仪的圆柱形接收器与地线相连,是为了达到静电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中,可降解聚合物为聚己内酯、聚丙交酯、聚乙醇酸、聚(丙交酯-乙醇酸)共聚物、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聚羟基脂肪酸酯、聚对二氧六环己酮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降解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5000~85000。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中,氯仿甲醇溶液中氯仿和甲醇的体积比为10:1。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中,白藜芦醇和/或白藜芦醇衍生物与可降解聚合物的质量比为0.4~0.6: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30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用途温室可调温太阳能蓄水池
- 下一篇:一种大棚采暖热风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