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H响应型可逆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21903.3 | 申请日: | 2016-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6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良;王军鹏;张绘;齐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王宇杨;武玥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探针 荧光分子 可逆 制备 固体酸 重量百分比 分子成像 碱性条件 灵敏响应 淬灭剂 荧光 合成 | ||
本发明属于分子成像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pH响应型可逆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pH响应型可逆荧光探针,按重量百分比包括0.01%‑20%的荧光分子和80%‑99.99%的固体酸淬灭剂,所述荧光分子在碱性条件下可发荧光。本发明采用简单的原料构成及简单的合成方法,可以制备出对pH变化具有灵敏响应的荧光探针,而且由于固体酸的加入,使得荧光分子在实际操作中的利用效率大大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成像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pH响应型可逆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探针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处有特征荧光,并且其荧光性质(激发和发射波长、强度、寿命、偏振等)可随所处环境的性质,如极性、折射率、粘度等改变而灵敏地改变。由于荧光探针可在分子级别发出荧光,其所发荧光的能力依赖于荧光探针的分子结构,而且在与核酸(DNA或RNA)、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结构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后其荧光性质会发生改变,因而荧光探针在单细胞成像、研究大分子物质性质和行为以及靶向基因确定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荧光探针所激发出的荧光与其分子结构和周围所处微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荧光探针进行设计。近年来,荧光探针研究的发展使得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其种类更是层出不穷,例如可对光响应的(Macromolecules 2014,47,1543-1552),可对金属离子响应的(ACS Appl.Mater.Interfaces 2015,7,1284-1289),可对气体响应的(J.Am.Chem.Soc.2012,134,19588-19591)等等。然而荧光探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却过多的集中于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开发,忽略了荧光探针目前价格昂贵以及制备过程繁琐等缺点。另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内,具有对环境变化(如酸碱性发生变化的场合)刺激响应性能的可逆荧光探针能够发挥双向指示的作用,因而可逆荧光探针的发展符合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然而,虽然新型荧光探针种类层出不穷,但是已经报道的一些方法却普遍面临着合成步骤复杂、费用高、产率低等缺点。例如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效应设计的pH响应性可逆荧光探针(ACS Appl.Mater.Interfaces 2016,8,3693-3702),不仅需要繁琐的步骤合成复杂的二嵌段共聚物,而且所使用的荧光探针四(4-羧基苯)乙烯价格极其昂贵,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前景,能够通过简单易行的方法简易制备pH响应型可逆荧光探针的报道却几乎没有。因此,开发合成步骤简单、pH响应性灵敏、价格易于接受的新型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由于在碱性条件下可发荧光的荧光分子在酸性条件下(质子环境中)无荧光或荧光强度很低,而在碱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荧光,因此可实现对pH的灵敏响应。液体酸可用来提供质子环境而淬灭荧光,但是液体酸不能负载至载体,从而限制了碱性荧光分子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针对荧光探针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pH响应型可逆荧光探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pH响应型可逆荧光探针,按重量百分比包括0.01%-20%的荧光分子和80%-99.99%的固体酸淬灭剂,优选为0.1%-2%的荧光分子和98%-99.9%的固体酸淬灭剂。
根据本发明的荧光探针,其中,所述荧光分子在碱性条件下可发荧光。作为优选地,所述荧光分子为异硫氰酸荧光素、二氯荧光素、硫胺素、香豆素、2-萘酚、1-萘胺、2-萘胺、水杨酸或曙红等。
根据本发明的荧光探针,其中,所述固体酸淬灭剂为多酸,作为优选地,所述多酸的化学结构通式为HmXM12O40(X=P、Si或As,M=Mo或W)或HnX2M18O62(X=P、Si或As,M=Mo或W)。其中,式中的m与n根据X与M的具体元素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219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块料烘干装置
- 下一篇:用于锂电池的注液系统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