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桩箱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94413.5 | 申请日: | 2016-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88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黄瑛;黄福祥;郭志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律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5 | 代理人: | 温洁,张辉 |
地址: | 361015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桩箱涵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特殊的箱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箱涵属于涵洞的一种,一般用来排水,过人及车辆。箱涵根据需要分为单孔箱涵和多孔箱涵。如图1所示,现有的单孔箱涵为封闭的框架结构,主要组成部分有钢筋混凝土涵身1'、翼墙2'、混凝土基础3'、变形缝4'等。如图2所示,现有的多孔箱涵与图1的单孔箱涵结构类似,在混凝土涵身1'上设有多个涵洞,涵洞之间设有立墙5’。箱涵施工一般采用现浇,在开挖好的沟槽内设置临时的基坑排桩支护,设置底层,浇筑一层混凝土垫层,再将加工好的钢筋现场绑扎,支内模和外模,较大的箱涵一般先浇筑底板和侧壁的下半部分,再绑扎侧壁上部和顶板钢筋,支好内外模,浇筑侧壁上半部分和顶板。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拆模,在箱涵两侧同时回填土。该箱涵结构的基坑排桩支护属于临时结构,造价高,箱涵浇筑完成后就废弃了。且该结构不适于在超厚的软基上使用,软基过厚,箱涵底部易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桩箱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消除箱涵顶部荷载传到底部,引起底部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当建在深厚的软基上时,减少箱涵底部进行特殊地基处理的内容及程序;提高箱涵整体受力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排桩箱涵结构,包括边柱排桩、高压旋喷桩、边冠梁、U型底板及顶板,所述的边柱排桩分为两组,对称布设于两侧,每侧的两两边柱排桩之间设置高压旋喷桩形成止水帷幕,所述的边冠梁设有两个,分别位于两组边柱排桩上方,所述的U型底板浇筑在两组边柱排桩之间,U型底板侧壁与边柱排桩内壁连接,所述的边冠梁上部与顶板浇筑成一体。
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若干组中柱及若干个中冠梁,所述的若干组中柱设于两组边柱排桩中部且与边柱排桩平行,所述的若干个中冠梁分别设于若干组中柱上方,所述的中冠梁上部与顶板浇筑成一体。
优选地,所述的边柱排桩包括长灌柱桩和短灌柱桩,两根长灌柱桩间布设2根短灌柱桩,所述的长灌柱桩嵌入中风化岩层或进入具有足够锚固长度的持力层,所述的短灌柱桩的高度大于U型底板的深度,所述的高压旋喷桩穿过底板及淤泥层底。
优选地,所述的U型底板侧壁的厚度小于或等于U型底板的底部厚度的一半。
优选地,所述的顶板底部为拱形,顶板与边冠梁及中冠梁连接处的板厚大于其余部分板厚。
其中,所述的U型底板侧壁及底部与边柱排桩连接处设有挂网钢筋及底板锚筋,所述的边冠梁与顶板连接处设有箍筋。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打破常规基坑支护结构与永久结构分开的设计理念,将临时基坑支护结构变为箱涵永久结构组成部分,将箱涵的底板和顶板分开,使底板受力大大减轻,使得本结构的填土荷载通过顶板传给边冠梁/中冠梁,然后直接传给了边柱排桩/中柱,同时底板采用U型结构与边柱排桩相连,充分发挥了边柱排桩的受力优势,箱涵的U型底板无须单独的地基处理,不仅增强了箱涵的整体性而且也减少了箱涵底部地基处理费用。
2. 多孔箱涵通过中柱及中冠梁形成中部支撑,取消涵洞中间的立墙,可满足顶板跨径的布置,减少顶板厚度。
3.本发明结构在超厚软基上更具实用性,由于无地基处理,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边柱排桩施工:场地平整、定位放线,边柱排桩分为两组,沿顺水流方向平行布设在基坑的位置上,高压旋喷桩采取分批跳孔施作,每两个边柱排桩之间设置一个高压旋喷桩形成止水帷幕;
S2.中柱施工:根据箱涵的跨径需求布置中柱,中柱采用灌柱桩,中柱平行布置在两组边柱排桩之间;
S3.冠梁施工:凿除边柱排桩及中柱的顶部,使其位于同一平面上,开挖至冠梁底,进行边冠梁及中冠梁施工,边冠梁位于边柱排桩上方,中冠梁位于中柱上方,边冠梁及中冠梁的伸缩缝布置与顶板一致,边冠梁及中冠梁上方预留箍筋;
S4.内撑施工:在边冠梁与中冠梁之间沿垂直于水流方向布设若干内撑;
S5.基坑开挖:开挖基坑至U型底板高程下方;
S6.U型底板浇筑:确定U型底板的位置,在边柱排桩及中柱与底板的交接位置植筋,在底板位置先浇筑砼垫层,然后进行U型底板的底部浇筑,清除边柱排桩间的淤泥土,利用边柱排桩做模板浇筑U型底板侧壁;
S7.顶板浇筑:放置顶板模板,在边冠梁、中冠梁及顶板模板上部浇筑顶板,使顶板与边冠梁及中冠梁形成整体;
S8. 移除顶板模板,拆除内撑,回填覆土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944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