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具修复锤击力测试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7666.X | 申请日: | 2016-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685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君;王晓鹏;沈秀强;翁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潘李亮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修复 锤击力 角架 测试装置 压力传感器 垫块 前板 受力 传感器固定底座 底板 控制器电 转动连接 准确测量 控制器 安装孔 减震块 受力块 支撑 | ||
本发明涉及模具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修复锤击力测试装置及方法,它包括控制器、底板(1)、前板(2)、设置在前板(2)上的安装孔(3)、压力传感器(4)、角架垫块(5)、角架支撑块(6)、受力角架(7)、传感器固定底座(8)、垫块(9)以及减震块(10),且所述受力角架(7)包括两块转动连接的受力块(11),且所述压力传感器(4)与控制器电连接。这种模具修复锤击力测试装置能准确测量锤击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修复锤击力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模具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已应用领域对模具提出的更多和更高要求,使模具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已成为普遍规律,目前世界模具市场供不应求,近几年,市场总量一直在600~650亿美元之间,而我国模具出口尚不到8%,“十一五”期间完全可以扩大这个份额,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模具制造业逐渐向我国转移以及跨国集团到我国进行模具采购趋向日趋明显,外资和民营资本继续看好我国模具行业,我国模具行业机遇大于挑战,未来国际模具市场前景广阔,我国模具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模具在现代工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和精度,缩短模具的制造周期,是许多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但在模具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塌角、变形、磨损、甚至折断等失效形式。尤其是在模具凹槽和突起处产生的疲劳裂纹最为常见和普遍。因此,对模具的修复也是必要的。修复模具的方法很多,如电火花工艺、氩弧焊修复、激光堆焊技术、电刷镀方法。
氩弧焊修复:利用连续送进的焊丝与工件之间燃烧的电弧作热源,由焊炬喷嘴喷出的气体保护电弧来进行焊接的。目前氩弧焊是常用的方法,可适用于大部分主要金属,包括碳钢、合金钢。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适用于不锈钢、铝、镁、铜、钛、锆及镍合金,由于价格低,被广泛用于模具修复焊,但焊接热影响面积大、焊点大等缺点,目前在精密模具修补方面已逐步补激光焊所代替。
激光焊是利用大功率相干单色光子流聚焦而成的激光束为热源进行的焊接。这种焊接方法通常有连续功率激光焊和脉冲功率激光焊。激光焊优点是不需要在真空中进行,缺点则是穿透力不如电子束焊强。激光焊时能进行精确的能量控制,因而可以实现精密器件的焊接。它能应用于很多金属,特别是能解决一些难焊金属及异种金属的焊接。目前已广泛用于模具的修复。
模具修复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残余应力,如果不加以消除,在以后的服役环境中就会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因此一般在模具修复都会进行消除应力处理。锤击法作为一种常用且便捷的手段被工人师傅广泛应用。锤击法是指用锤头轻击模具修复区域的焊缝及其周边区域,从而改变修复区域的应力状态,减少残余拉应力;甚至产生表面压应力。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锤击可以细化修复区域焊缝组织晶粒,抑制裂纹的萌生及发展,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目前为止锤击消除模具修复残余内应力,并不能很准确的去测试锤击力大小,尤其是针对模具凹槽、拐角、凸起等非平面处的锤击力就更不容易测量了,这样就使得自动锤击的锤击力不好控制,进而使得锤击消除残余应力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能准确测量锤击力的模具修复锤击力测试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具修复锤击力测试装置,它包括控制器、底板、一端转动连接在底板一端的前板、设置在前板上的安装孔、设置在安装孔内用于测试锤击力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前板远离底板一端面上且与压力传感器测试一端接触的角架垫块、设置在角架垫块上的角架支撑块、设置在角架支撑块上用于直接接受锤击力的受力角架、设置在前板靠近底板一端面上且与压力传感器另一端接触用于固定传感器的传感器固定座、抵住传感器固定座的垫块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用于抵住垫块进而吸收锤击力测试时产生的锤击力的减震块,且所述受力角架包括两块转动连接的受力块,且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76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