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1444.7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0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楼晓明;刘青灵;王振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1/16 | 分类号: | E21C41/16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王梅燕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矿 回采 矿体 矿房 矿柱 溜井 堑沟 连续采矿法 底部结构 组合棋盘 缓倾斜 棋盘式 中段 采矿 矿房采空区 间隔设置 交替布置 盘区采场 受矿巷道 水平布置 资源损失 胶结体 斜顶柱 上端 下端 预留 生产能力 | ||
本发明公开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将倾角为20‑35°的矿体沿其倾向划分为中段,中段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预留斜顶柱,沿矿体的走向划分交替布置的矿房和矿柱,实行先采矿房后采矿柱的回采顺序;2)在矿体的下方建立棋盘式出矿结构,在各矿房和矿柱的底部形成V形堑沟;3)在各V形堑沟的底部沿其水平布置多个间隔设置的短溜井,短溜井的上部连接V形堑沟,短溜井的下部连接棋盘式出矿结构的受矿巷道;4)对矿房进行回采;5)在矿房采空区的胶结体保护下,对矿柱进行回采。本发明具有盘区采场生产能力大,出矿时间短开采安全性高,资源损失小,出矿结构合理等显著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
背景技术
缓倾斜中厚矿体,尤其是20-35°矿体倾角的缓倾斜中厚矿体的高效率开采是一个世界采矿技术难题。一方面,该类矿体倾角缓,崩落矿石不能借助自重在底部完全放出,需采用机械运搬或人工扒运;另一方面,此类矿体倾角不适用于无轨自行设备直接爬坡直接进入采场,也不能通过伪倾角布置实现无轨自行设备的直接使用;同时采场空顶较高,顶板管理困难,给生产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对于此类矿体的回采,根据国内缓倾斜中厚矿体矿山的统计,房柱采矿法占50%,其余的主要为分层充填法和电耙留矿法;国外这类矿体则主要采用房柱法,其比例达6l%,另外采用充填法的占23%;其余的主要用爆力运矿采矿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资源分化损失小、采场工效高、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的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所述采矿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倾角为20-35°的矿体沿其倾向划分为中段,中段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预留斜顶柱,沿矿体的走向划分交替布置的矿房和矿柱,实行先采矿房后采矿柱的回采顺序;
2)在矿体的下方建立棋盘式出矿结构,该棋盘式出矿结构包括多条横向间隔设置的受矿巷道、多条竖向间隔设置的出矿进路和一条阶段运输巷道,各出矿进路的一端分别与阶段运输巷道连接;同时在各矿房和矿柱的底部中央掘进上山巷道,在上山巷道内布置扇形孔,采用浅孔或中深孔凿岩机钻凿炮孔;其中,在各矿房和矿柱的底部布置切割天井,并以切割天井为自由面,对上山巷道进行压顶,最终形成V形堑沟;
3)在各V形堑沟的底部沿其水平布置多个间隔设置的短溜井,短溜井的上部连接V形堑沟,短溜井的下部连接棋盘式出矿结构的受矿巷道;
4)对矿房进行回采,崩落的矿石依靠重力作用集矿于V形堑沟内,并通过短溜井搬运至受矿巷道;采用无轨高效率出矿,铲运机在出矿进路中进行出矿,将受矿巷道中的矿石经阶段运输巷道搬运出采场,完成矿房的出矿过程,矿房回采完毕后,采空区采用胶结体充填并接顶;
5)在矿房采空区的胶结体保护下,对矿柱进行回采,崩落的矿石依靠重力作用集矿于V形堑沟内,并通过短溜井搬运至受矿巷道;采用无轨高效率出矿,铲运机在出矿进路中进行出矿,将受矿巷道中的矿石经阶段运输巷道搬运出采场,完成矿柱的出矿过程,矿柱回采完毕后,采空区采用胶结体充填并接顶。
所述矿体的中段高度为30m,斜顶柱的厚度为5-10米,矿房宽8-10m,矿柱宽10-15m。
所述V形堑沟底部沿其水平投影布置有2-3个短溜井,相邻两个短溜井之间的距离为6-8米,各短溜井的尺寸为2×2米。
所述矿柱和矿房每隔5-8个构成一个盘区。
步骤4)中,矿房回采完毕后,采空区先用灰砂比为1:4-1:8的高配比胶结体充填5-10m,然后用灰砂比为1:8-1:20的低配比胶结体继续充填并接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14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齿单牙轮钻头
- 下一篇:一种F形阻尼式的无谐振峰隔振器及其阻尼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