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CoO@氮掺杂碳同轴纳米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4927.4 | 申请日: | 201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41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赵陈浩;胡志彪;卢宇竑;彭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岩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2;H01M4/62;H01M10/0525;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崔自京 |
地址: | 36401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coo 掺杂 同轴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CoO@氮掺杂碳同轴纳米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Co3O4纳米棒作为模板,通过吡咯原位聚合、碳化的方式先形成Co3O4纳米棒@聚吡咯核壳结构后再碳化得到CoO@氮掺杂碳。本发明制备的多孔CoO@氮掺杂碳同轴纳米棒用作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方面因其具有多孔结构,不仅在循环中能够有效缓冲体积变化,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还能增加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提高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在多孔结构上包覆一层氮掺杂碳材料能够提升材料的导电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活性,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多孔CoO@氮掺杂碳同轴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其中的关键之一。而转化储锂机制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放电比容量能够达到600-1200mAh/g,远高于目前商业化的石墨负极材料372mAh/g,其中钴基氧化物(Co3O4、CoO等)的放电比容量明显优于其它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但普通结构的钴基氧化物存在因其导电性较差、循环中由于材料体积变化导致容量衰减的缺陷;研究发现,具有多孔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其在循环中能够有效的缓冲体积变化,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同时多孔结构也能增加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提高材料的有效利用率;研究还发现,在多孔结构上包覆一层碳材料,特别是氮掺杂碳材料能够提升材料的导电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活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孔CoO@氮掺杂碳同轴纳米棒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材料用作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一种多孔CoO@氮掺杂碳同轴纳米棒的制备方法利用Co3O4纳米棒作为模板,通过吡咯原位聚合、碳化的方式先形成Co3O4纳米棒@聚吡咯核壳结构后再碳化得到CoO@氮掺杂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将浓度为1-5mL/L的吡咯单体分散于浓度为10-30g/L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
b.以1-10g/L的比例向溶液a中加入多孔Co3O4纳米棒,超声分散10-20min后,由于溶液a中表面活性剂SDBS的存在,Co3O4纳米棒将均匀分散于溶液中;保持磁力搅拌0.5-2h,加入浓度为0.1mol/L的过硫酸钠溶液5-15mL作为引发剂;
c.将溶液b在磁力搅拌下放置5-10h,过硫酸钠将引发吡咯发生活性自由基聚合,在良好分散的Co3O4纳米棒表面形成聚吡咯层,形成多孔CoO纳米棒@聚吡咯核壳结构黑色粉体;
d.将干燥的多孔CoO纳米棒@聚吡咯核壳结构黑色粉体在惰性气氛下、300~700℃下碳热还原煅烧2-5h,得到黑色粉末多孔CoO@氮掺杂碳纳米棒目标产物;由于聚吡咯是含氮聚合物,碳化后形成氮掺杂碳,并均匀包覆于CoO表面。
所述步骤a中吡咯单体的浓度优选为2-4mL/L。
所述步骤b中Co3O4纳米棒含量优选为2-5g/L,过硫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1mol/L。
所述步骤d惰性气氛下煅烧温度优选为400~600℃。
本发明制得的多孔CoO@氮掺杂碳同轴纳米棒应用于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岩学院,未经龙岩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49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