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汽油产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3527.1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3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张登前;习远兵;屈锦华;唐文成;潘光成;褚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4 | 分类号: | C10G67/04;C10G67/10;C10G6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汽油 产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精制烃油领域,公开了一种生产汽油产品的方法,包括:(1)将汽油原料分馏以得到轻馏分和重馏分;(2)将轻馏分引入碱洗单元进行碱洗精制,得到脱硫醇后轻馏分;(3)将脱硫醇后轻馏分引入溶剂抽提单元进行溶剂抽提,得到无硫的抽余油和富硫的抽出油;(4)将抽出油和重馏分依次引入包括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的加氢脱硫单元中进行加氢脱硫反应,并将加氢脱硫单元的产物依次进行气液分离和汽提,得到加氢后重馏分;(5)将抽余油和加氢后重馏分混合以得到汽油产品。本发明的前述方法能够处理高硫高烯烃的催化裂化汽油,使得汽油产品硫含量小于10μg/g,辛烷值损失小,且汽油收率达99%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制烃油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生产汽油产品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降低高硫高烯烃汽油原料中的硫含量以生产超低硫汽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SOx和NOx。这类污染物不仅会造成酸雨,还会破坏臭氧层,而且NOx还可使人体致癌,对人类和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汽油中的硫会使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毒,严重影响其对排放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因此,世界各国均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汽油质量标准来限定汽油中的硫含量。美国环保局要求2006年车用汽油硫含量小于30μg/g。欧盟于2009年实施欧V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要求汽油硫含量小于10μg/g。2006年12月我国颁布了车用汽油国II和国III标准,规定从2009年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车用汽油国-III标准(S150μg/g),并在北京等地区率先实施与欧V相当的京V质量标准(S10μg/g)。
汽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尤其在硫含量的要求方面对我国炼油行业是极大的挑战。商品汽油一般是由直馏石脑油、重整油、催化裂化汽油、烷基化汽油等基础原料调和而成。目前国内商品汽油调和组分中,催化裂化汽油是主要来源,约占汽油池总量的70~80%(国外约占30~40%),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较高,汽油产品中90%以上的硫来自于催化裂化汽油。可见,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是生产清洁汽油的关键。
并且,从我国炼油工业现有加工流程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车用汽油调和组分仍以催化裂化汽油为主,低硫含量高辛烷值组分(重整汽油和烷基化汽油)很少的现状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是降低成品汽油硫含量的关键所在。
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通常可采用催化裂化原料加氢预处理(前加氢)、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后加氢)或两种方式的结合应用。其中,催化裂化原料预处理可以大幅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但需要在温度和压力都很苛刻的条件下操作。同时,因为装置处理量大,导致氢耗也比较大,这些都将提高装置的投资或运行成本。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原油的重质化,越来越多的催化裂化装置开始处理含有常、减压渣油等的劣质原料,因此催化裂化原料加氢装置量也在逐年增加。
同时,随着催化裂化技术的革新,催化裂化脱硫助剂的逐渐应用,我国部分企业的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可以达到500μg/g以下,甚至是150μg/g以下。但如果要进一步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使之小于50μg/g(满足欧Ⅳ排放标准对汽油硫含量的限制),甚至小于10μg/g(满足欧Ⅴ排放标准对汽油硫含量的限制),则必须大幅度提高催化裂化原料加氢装置的操作苛刻度,经济上很不合算。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加氢脱硫,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中烯烃的饱和程度,以尽可能减少辛烷值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35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