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油深度脱硫的方法和用于汽油深度脱硫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2973.0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39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潘光成;李涛;赵杰;赵丽萍;习远兵;唐文成;褚阳;常春艳;吴明清;陶志平;田龙胜;李明丰;胡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4 | 分类号: | C10G67/04;C10G67/10;C10G6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深度 脱硫 方法 用于 设备 | ||
1.一种汽油深度脱硫的方法,包括:
(1)在预加氢催化剂的存在下,将汽油原料进行预加氢反应,得到预加氢后汽油原料;
(2)将所述预加氢后汽油原料分馏以得到轻馏分、中馏分和重馏分,其中,轻馏分和中馏分的切割点温度为40~65℃,中馏分和重馏分的切割点温度为80~150℃;
(3)将所述中馏分与抽提溶剂接触以通过蒸馏进行溶剂抽提,得到含硫溶剂和溶剂抽提后中馏分,然后通过减压蒸馏将所述含硫溶剂与其中含有的硫化物分离以得到溶剂抽提后含硫物料和脱除了硫化物的回收溶剂;在所述溶剂抽提过程中,所述抽提溶剂与所述中馏分的重量比为(0.5~20):1,所述溶剂抽提在抽提蒸馏塔中进行,所述抽提蒸馏塔中的条件包括:塔顶压力为100kPa~500kPa;塔顶温度为50~180℃;塔底温度为80~260℃;所述抽提溶剂中含有主抽提溶剂和0.1~20重量%的助剂,所述主抽提溶剂选自四甘醇、五甘醇、糠醛、糠醇、二甲基甲酰胺、三甘醇甲醚、乙腈和沸点为175~320℃的有机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助剂为能够与所述主抽提溶剂互溶且其沸点或干点不高于所述主抽提溶剂的沸点或干点的醇类、酮类、有机酸类和有机氮化物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和/或水,所述有机氮化物为胺类、脲类和醇胺类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减压蒸馏将所述含硫溶剂与其中含有的硫化物分离的条件包括:溶剂回收塔的塔顶压力为10kPa~100kPa,塔顶温度为50~100℃,塔底温度为100℃~250℃,汽提蒸汽与所述含硫溶剂的重量比为(0.01~5.0):1;
(4)将所述重馏分与加氢脱硫催化剂接触以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反应,得到加氢后重馏分;
(5)将步骤(2)的所述轻馏分、步骤(3)的所述溶剂抽提后中馏分与步骤(4)的所述加氢后重馏分混合以得到汽油产品;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将至少部分所述回收溶剂在溶剂再生塔中进行注水提纯处理以再生,用于进行再生的回收溶剂占全部所述回收溶剂的1~10重量%;所述溶剂再生塔中的再生条件包括:塔顶压力为1kPa~10kPa,塔顶温度为90~110℃,塔底温度为120℃~200℃,注入的水与所述回收溶剂的重量比为(0.1~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与步骤(4)的所述加氢后重馏分混合之前,先将由步骤(2)的所述轻馏分和步骤(3)的所述溶剂抽提后中馏分形成的混合馏分进行醚化反应,得到醚化后馏分;然后再将所述醚化后馏分与步骤(4)的所述加氢后重馏分混合以得到所述汽油产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醚化反应通过将所述混合馏分与碳原子数不大于6的低碳醇接触而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低碳醇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叔丁醇、正戊醇和环己醇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醚化反应的条件包括:所述低碳醇与所述混合馏分中的烯烃的摩尔比为(0.5~3):1,接触的温度为20~100℃,压力为0.3MPa~2.0MP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醚化反应的条件包括:所述低碳醇与所述混合馏分中的烯烃的摩尔比为(1.0~1.2):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醚化反应在作为醚化催化剂的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存在下进行。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加氢催化剂为过渡金属负载型催化剂,所述过渡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包括载体和负载在所述载体上的金属活性组分,所述载体选自氧化铝、氧化硅、硅铝酸盐、氧化钛、沸石和活性炭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金属活性组分选自镍、钴、钼、铂和钯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过渡金属负载型催化剂中的载体为氧化铝,金属活性组分以氧化物计的负载量为0.05~15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297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