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龙的捕捞及人工驯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2548.1 | 申请日: | 2016-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77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徐永健;梁崇琦;牟金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9/02 | 分类号: | A01K69/02;A01K61/10;A23K50/80;A23K10/22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何仲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龙 捕捞 人工 驯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龙的捕捞及人工驯养方法,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在每年12月底至次年4月初期间,采用固定网把海区中当年出生的且达到一定规格的海龙收集到网具中,再通过人工方法把品相良好、身体健壮的雌雄海龙挑选出来,在室内开展人工驯养,其中养殖容器选择;养殖密度;饵料选择与投喂策略;饵料驯化;水质管理等,优点是该方法野生海龙的捕捞成活率在90%以上,驯养成活率在95%以上,为研究保护海龙资源,以及开展海龙的人工养殖等提供样本和亲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海水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龙的捕捞及人工驯养方法。
背景技术
海龙是海洋药源生物的一种,功效明显,收录于历版《中国药典》及多种中医药古方。目前,我国海区的野生海龙还有一定的保有量。但近些年,自然资源下降非常明显,人工养殖是以后唯一的发展方向和途径,该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奖对海龙资源的保护和满足市场需求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鲜有海龙养殖的相关研究报道,国外也仅限于一些观赏性的海龙品种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海龙的人工养殖离不开对海龙开展深入的研究试验以及室内规模化的养殖生产,而试验材料和养殖亲体的来源现在仅限于野外环境。因此,亟需发展科学的而高效的野生动物的采集及驯养方法,减少野生动物在这个过程中的死亡,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实验生物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捕捞损伤率小,人工驯养成活率高的海龙的捕捞及人工驯养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龙的捕捞及人工驯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每年12月底至次年4月初期间,采用固定网把海区中当年出生的且达到一定规格的海龙收集到网具中,再通过人工方法把品相良好、身体健壮的雌雄海龙挑选出来,在室内开展人工驯养,具体步骤如下:
(1)野外现场捕捞
A.捕捞海区选择:选择水质良好,海水流动交换好,潮流通畅,水深在6m-20m的海区作为野外海龙捕捞区;
B.捕捞时间选择:捕捞时间选择在当年12月底至4月初;
C.捕捞网具选择:采用呈四棱锥体形的固定式网具,在退潮时,将固定式网具用竹制固定桩固定在海区水体的表层且固定式网具的开口位于海区水体下(保证涨落潮时后端的网兜不露出水面);通过潮流涨落逐渐聚拢上层海龙进入围网,再小心倒出来挑选活的海龙;
D.捕捞操作方法:大潮汐期间每天2-4次收集固定式网具并将活海龙挑选出来,小潮汐期间每天1-2次收集固定式网具并将活海龙挑选出来;为了保证海龙的成活率,每天要适量多次收集网兜内的东西并把海龙挑选出来;
E.暂养条件:将活海龙运送到育苗场进行暂养,暂养条件为温度8-20℃;盐度18-32;光照强度30-120Lx;充氧量为5-10L/h,暂养密度为30-40尾/平方;养殖用海水为自然海水经沙滤或用海水晶加曝气自来水配制成盐度为25-28的溶液;2天后开始投喂活体饵料,投喂时间为一天投饵两次,早上8点按海龙体重8-10%投喂虾苗幼体,下午2点吸污后投喂刚孵化的活体丰年虾,活体丰年虾投喂密度为2-3只/100ml水体;
(2)人工驯养
A.养殖容器选择:选择光滑、平底、池壁较高的水泥池或玻璃钢桶作为海龙驯养容器,同时控制养殖水位在60-100厘米,初始养殖密度为30-40尾/平方,并按每隔7-10天增加15-20尾/平方海龙的速度逐渐增加密度至80-100尾/平方;
B.饵料驯化:在暂养的投饵策略基础上,早上8点投喂时间段,每天逐渐减少海龙体重1-2%的虾苗幼体同时每天增加海龙体重1-2%的冰冻丰年虾,直至完全投喂冰冻丰年虾;然后下午2点投喂时间段,每天逐渐减少海龙体重1-2%的活体丰年虾同时每天增加海龙体重5%的冰冻丰年虾或冰冻糠虾幼体,直至完全投喂冰冻饵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25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