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能回收高效节能机械循环保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67606.1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9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孟德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原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F24H9/20;F28D1/0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137 广东省佛山市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能 回收 高效 节能 机械 循环 保温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能回收高效节能机械循环保温装置,包括热水器,所述热水器的顶部设置有保温箱,所述保温箱与热水器之间连接有水管,且保温箱的顶部与导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导管的另一端与自来水管接通,所述保温箱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架。本发明通过设置保温箱、热水器和水管的配合使保温箱中的水可以流入热水器中被热水器加热到用户设定的温度用来进行洗澡,当热水从热水器中流出来后,会流入浴室的出水管道中并通过抽水装置和保温管的配合将热水导入到导热管中,根据热传递的原理,导热管内的热水里的温度会传递到保温箱中的冷水中,从而使保温箱中的内水温度升高,达到了循环利用淋浴废水剩余的热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节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能回收高效节能机械循环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越来越普及,家家户户都配备了热水器淋浴设备,通过热水器将水加热,使洗澡更加的方便,但是目前市场上电热水器,在洗澡前需要对热水加热,每到冬天的时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和时间用来加热冷水,且淋浴的时候热水只在身体停留几秒便会通过下水道流走,热水流走时还带着大量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能回收高效节能机械循环保温装置,具备高效节能环保的优点,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目前市场上电热水器,在洗澡前需要对热水加热,每到冬天的时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和时间用来加热冷水,且淋浴的时候热水只在身体停留几秒便会通过下水道流走,热水流走时还带着大量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能回收高效节能机械循环保温装置,包括热水器,所述热水器的顶部设置有保温箱,所述保温箱与热水器之间连接有水管,且保温箱的顶部与导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导管的另一端与自来水管接通,所述保温箱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弯曲状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穿出保温箱并与保温管的出水口固定连接且相通,且导热管的另一端穿出保温箱并与出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导热管与出水管的连接处固定安装有第一电磁阀所述保温管的进口端与抽水装置的出口端固定连接。
所述保温管包括内管,所述内管的外表面与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抽水装置包括防水电机,所述防水电机的输出轴插入离心壳的内部并固定安装有旋转盘。
优选的,所述保温箱的内壁上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包括保温层外壳,保温层外壳的内腔中设置有绝热层。
优选的,所述旋转盘的周围设置有螺旋式的叶片,叶片的数量为九片。
优选的,所述外管的内腔中设置有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导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且第二电磁阀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保温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设置保温箱、热水器和水管的配合使保温箱中的水可以流入热水器中被热水器加热到用户设定的温度用来进行洗澡,当热水从热水器中流出来后,会流入浴室的出水管道中并通过抽水装置和保温管的配合将热水导入到导热管中,根据热传递的原理,导热管内的热水里的温度会传递到保温箱中的冷水中,从而使保温箱中的内水温度升高,达到了循环利用淋浴废水剩余的热量的效果。
2、本发明通过设置内管、支撑杆和外观的配合减少了热水在保温管内温度的流失,从而使热水从保温管中流入导热管中时的温度不会降低太多,使热能回收的利用率达到了最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保温箱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保温管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离心壳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原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原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676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坐便器入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