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式光学薄膜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65103.0 | 申请日: | 2016-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3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于佩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日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97 | 代理人: | 周高 |
地址: | 215325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光学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复合光学薄膜。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布,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已经具备了高亮度的输出,被广泛的应用于显示器和照明等领域。而光学薄膜在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上,一直担任着关键角色。现有的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上的光学薄膜在安装时容易产生气泡,且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因光学薄膜中荧光粉沉淀的不均匀影响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的色温及演色性表现。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光学薄膜,使其能够提供对发光二极管形成稳定的色温及演色性,且在封装过程中避免产生气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
其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其包括:基层、TAC偏光层、胶粘层和改性层;所述基层设于TAC偏光层和胶粘层之间;所述改性层设于TAC偏光层背向基层的一面上;所述基层包括凝胶层、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第三量子点和硅胶微粒;所述硅胶微粒均匀分布于凝胶层内;所述第一量子点粒径大于第二量子点粒径,所述第二量子点粒径大于第三量子点粒径;所述硅胶微粒表面上分布有孔径分别对应于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第三量子点粒径的微孔,所述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分别吸附于对应孔径的微孔中;所述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在同一光源照射下分别激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二次光线。
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胶粘层将光学薄膜粘贴于材料上,克服了光学薄膜在安装过程中产生气泡的问题。发光二极管输出的光线入射到量子点层上,量子点层中的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在该光线的照射下发出三种不同波长范围的二次光线,上述三种二次光线在混光作用下形成特定波长范围的光线,稳定了色温和演色性。利用硅胶微粒上不同孔径的微孔分别吸附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避免在制备量子点层的过程中,因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因各自质量不同而出现各量子点在胶粘层中分布不均的情况,简化了基层的制备。
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TAC偏光层通过涂布或流延的方式设于基层的一侧表面上。
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改性层通过涂布的方式设置于TAC偏光层上。
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胶粘层包括质量比范围1:1-1:3的丙烯酸系二嵌段共聚物和丙烯酸系三嵌段共聚物。
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第一量子点、第二量子点和第三量子点分别具有红光光谱、蓝光光谱和绿光光谱,在同一光源照射下激发出红色二次光、蓝色二次光和绿色二次光。
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式光学薄膜中:所述改性层包括丙烯酸树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和阻燃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制备。在安装过程中不产生气泡,可调变性较高,形成多元化的光线波长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布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硅胶微粒的放大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对应关系如下:
1、基层;2、TAC偏光层;3、胶粘层;4、改性层;11、凝胶层;12、第一量子点;13、第二量子点;14、第三量子点;15、硅胶微粒;151、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复合式光学薄膜,包括:基层1、TAC偏光层2、胶粘层3和改性层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日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日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651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