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56492.0 | 申请日: | 2016-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256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保生;杜亚举;李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箱 浓度在线监测 大气颗粒物 第二管 槽道 滑动配合 颗粒物 粒子计数器 并排固定 大气空间 电压信号 方式获取 连续空气 装置设置 电容层 铝箔层 周侧面 滑板 堵板 均布 定性 测量 记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包括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所述第一管箱一表面和第二管箱一表面均开有两个条形槽道,所述第一管箱的两个条形槽道之间开有一T形槽道;所述条形槽道与一堵板滑动配合;所述T形槽道与一滑板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管箱的周侧面均布固定有粒子计数器;所述第二管箱内并排固定有铝箔层。本发明通过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设置有大气空间空气的定量体积的获取结构,通过将该定量体积定性的进行颗粒物的测量,并且,通过设置的电容层进行电压信号的记录,通过电信号的方式获取连续空气流中颗粒物的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气颗粒物浓度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中固态和液态颗粒状态的物质统称空气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风沙尘土、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和海水喷溅等自然现象,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各种燃料(如煤炭、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和石油)的燃烧是空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传统的基于β射线吸收法的可吸入颗粒物测量装置存在以下缺陷:其一,对β射线监测器的恢复时间要求比较高;其二,难以甚至不能控制β射线总辐射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周围技术人员及相关环境均产生不利隐患;其三,目前市场上的β射线法测算PM的监测设备,多只能针对PM2.5或PM10的其中一种实现自动测量,如若实现对于两者的同步同时测量,就必须另外安置一套专门的测算另一种PM浓度的测量机构,这往往导致其占地面积的过大化和维护操作的繁冗性,这都是在实际操作时应当尽量避免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通过设置有大气空间空气的定量体积的获取结构,通过将该定量体积定性的进行颗粒物的测量,并且,通过设置的电容层进行电压信号的记录,通过电信号的方式获取连续空气流中颗粒物的分布,解决了现有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复杂,测量结果精度低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包括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所述第一管箱一表面和第二管箱一表面均开有两个条形槽道,所述第一管箱的两个条形槽道之间开有一T形槽道;所述条形槽道与一堵板滑动配合;所述T形槽道与一滑板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管箱的周侧面均布固定有粒子计数器;所述第二管箱内并排固定有铝箔层。
进一步地,所述堵板一端开有腰形贯通孔;所述堵板的表面复合有一层橡胶层;所述橡胶层与条形槽道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滑板与第一管箱滑动配合;所述滑板一表面还设置有堵条;所述堵条一端固定有把手;所述堵条与滑板通过导轨滑块机构连接;所述滑板与堵条位置上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铝箔层加入电压形成电容,相邻两铝箔层的间隙在0.01mm-5mm的范围。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第一管箱获取一定大气空间颗粒物的空气体积;然后将该空气体积的颗粒物通过一粒子计数器进行颗粒物个数的计量;将该空气体积V的颗粒物通过第二管箱,其中第二管箱设置的铝箔层,通过在铝箔层加入电压形成电容,测定该电容电压信号;通过滤膜称重法进行对该空气体积V的颗粒物重量进行称重,测定质量M,即可实现该装置测定大气颗粒物浓度。
2、本发明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设置有大气空间空气的定量体积的获取结构,通过将该定量体积定性的进行颗粒物的测量,并且,通过设置的电容层进行电压信号的记录,通过电信号的方式获取连续空气流中颗粒物的分布。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564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