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气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54825.6 | 申请日: | 2016-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6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杨大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兴电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8/02 | 分类号: | C04B38/02;C04B28/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商小川 |
地址: | 564200 贵州省黔西南***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配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的配合比,具体涉及一种加气混凝土的配合比,属于电力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由胶结料、集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的混合料,经硬化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人造石,以水泥为胶结料并与砂、石子、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后,在常温或蒸汽养护下形成的人造石,称之为水泥混凝土。普通的水泥混凝土的体积密度一般为2400kg/m3。以砂、粉煤灰等硅质材料和石灰、水泥等钙质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后,在一定温度、湿度下水热合成的人造石,称之为硅酸盐混凝土。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的体积密度一般为1600~2400kg/m3。这种水泥混凝土和硅酸盐混凝土都是密实混凝土。采用轻集料或用气孔来代替普通混凝土中的集料的混凝土称之为轻混凝土,其体积密度一般小于1900kg/m3。采用各种陶料、膨胀珍珠岩等作为轻集料制成的轻混凝土,称这为轻集料混凝土。其制造工艺与密实混凝土基本相似,体积密度一般为800~1800kg/m3。另一类轻混凝土是多孔混凝土,它没有粗集料,主要原材料都要经过磨细,并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之形成直径小于1~2mm的气孔,其体积密度一般小于1000kg/m3。 多孔混凝土按其气孔形成的方式可分为加气混凝土和泡沫混凝土两大类。加气混凝土的多孔结构,由发气剂在料浆中进行化学反应放出气体而形成;泡沫混凝土的多孔结构,由泡沫剂在机械搅拌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渗入料浆中均匀混合而形成;近年来出现的充气混凝土,是将压缩空气弥散成大量微小气泡分散于料浆中。多孔混凝土多为经蒸汽养护而成的硅酸盐混凝土。养护方式可分为常压蒸汽养护(100。C饱和蒸汽)和高压蒸汽养护(174.5~200.5。C、0.8~1.5MPa饱和蒸汽)两大类,前者简称蒸养,后都简称蒸压。加气混凝土多为高压蒸汽养护。 加气混凝土是以硅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为主要原料,掺加发气剂,经加水搅拌,由化学反应形成孔隙,通过浇注成型、预养切割、蒸压养护等工艺过程制成的多孔硅酸盐制品。
传统的生产工艺,由于各个组分配合比例不当,导致一方面成本高,浪费严重,另一方便配合比例不当导致的产品质量差,市场效益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气混凝土的配合比,解决传统的生产工艺,由于各个组分配合比例不当,导致一方面成本高,浪费严重,另一方便配合比例不当导致的产品质量差,市场效益低的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气混凝土的配合比,其配合比例为:石灰的用量约为18%~25%:水泥的用量则是6%~15%,石灰与水泥总量占30%~35%,粉煤灰为65%~70%。
所述的配方还含掺入量控制在2~5%的石膏和铝粉。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一种加气混凝土的配合比,石灰的用量约为18%~25%:水泥的用量则是6%~15%,石灰与水泥总量占30%~35%,粉煤灰为65%~70%,配方还含掺入量控制在2~5%的石膏和铝粉,虽然水泥和石灰都可以单独作为钙质材料来生产加气混凝土,但都存在一些缺陷。以水泥作单一钙质材料,其最适宜的用量为40%,不仅水泥用量大,产品成本高,而且制品强度较低;而采用石灰作单一钙质材料,粉煤灰虽然可以用到75%以上,但是,由于石灰用量单一,其消化特性和硬化特点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和补充,一般来说,坯体往往在初期硬化速度较快(快于发气速度),而后期硬化速度又较慢,坯体强度低,静停时间长,难以适应机械切割;又由于石灰质量波动较大,作为单一钙质材料时,增加了控制的难度,因此,本技术方案采用的加气混凝土使用水泥-石灰(以石灰为主)混合钙质材料,加入部分石膏和铝粉,这样,既可以降低水泥用量,又可以更好地控制生产。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传统的生产工艺,由于各个组分配合比例不当,导致一方面成本高,浪费严重,另一方便配合比例不当导致的产品质量差,市场效益低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一种加气混凝土的配合比,其配合比例为:石灰的用量约为18%~25%:水泥的用量则是6%~15%,石灰与水泥总量占30%~35%,粉煤灰为65%~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兴电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兴电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548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