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载硅酸盐微粒的冷敷敷贴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47552.2 | 申请日: | 201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1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袁暾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暾;四川三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7/02 | 分类号: | A61F7/02;A61L15/24;A61L15/18;A61L15/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硅酸盐 微粒 冷敷 敷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载硅酸盐微粒的冷敷敷贴,此敷贴中的微粒具有浓度梯度,在有效调节冷敷效果的同时,这些梯度浓度的微粒可以提供独特的功能。
背景技术
冷敷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式之一。通过降低局部组织温度,可以达到收缩局部血管,镇痛,减轻炎性肿胀等多种效果。对于急性创伤,局部炎症等疾患,冷敷的应用广泛。许多蓄冷介质被用于冷敷医疗器械的构建,包括冷源传导、冰块/冰晶、盐溶液、有机相变材料及高分子凝胶体等。但单纯使用这些介质构建的器械仍具有一些不足之处,包括机体组织接触面局部温度不可控,保冷时间短,机体接触感受性差,外接冷源对安全性与易用性的影响等。新型蓄冷剂的开发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设计优良的医用聚乙烯醇(PVA)凝胶等,但其直接使用冷敷温度相对较低,在人体体温下持冷能力仍有限,在一些需要强调应用舒适性及保冷时间的场合应用较为受限,特定领域应用如带创面的皮肤冷敷中并不能提供一些特定需求的功能。
因其具有的多种独特性能,硅酸盐微粒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应用近来愈发收到关注。硅酸盐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矿物之一,包括玉,电气石、锆石、云母、滑石等多种矿物实质上均属于硅酸盐。一些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构建的新型硅酸盐,如生物玻璃等,更是在一些重要的临床应用中凸显了其优势。近来的研究揭示这些硅酸盐材料微粒在皮肤修复及美容养颜方面可能具有多种积极的功能。比如,玉,玉石及电气石可能具有微量元素释放,负离子及电磁场效应;锆石、云母与滑石等可以提供不同的物理刺激并改善局部组织微环境;生物玻璃表现出了显著的抗菌及促进创伤组织修复效果等。以上这些效果均是许多临床冷敷场合需要的,但这些微粒蓄冷能力与热传导能力较差,很难直接作为冷敷介质。如果可将这些微粒与适宜的冷敷介质相结合,将可能更有效的满足临床需求。
直接将硅酸盐微粒加入蓄冷介质并混合均匀是可能的结合使用方法之一,但具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在不加增稠剂,赋形剂或其他载体的情况下,硅酸盐微粒会具有较快的自然沉降,导致出现非预期的局部浓度变化,给产品质量和制备工艺的控制带来困难。在微粒具有特定功能时,组织接触面要求具有一定的浓度,而由于沉降的影响,单纯混合可能反而难于控制。另外,如果组织接触面沉降的微粒过多,将可能导致此处敷贴温度与强度出现问题。并且,在体温作用下敷料局部温度上升后,物理性质的改变可能导致这些微粒非预期的释出,沾附于冷敷部位上带来一些后续处理的麻烦。即使用能够帮助硅酸盐微粒在敷贴中尽量分布均匀的载体,对某些具有较高成本且仅在接触机体局部才能发挥作用的材料,非组织接触面的颗粒实际上被浪费。事实上,由于硅酸盐颗粒的热传导延迟,如能在搭配蓄冷介质时保证接触面方向的一定分布,对于改善接触面温度,延长保冷时间,保证微粒功能等均具有积极意义,这很难以均匀混合,自然蓄冷的方式达到,而需创新性的手段。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暾;四川三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袁暾;四川三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475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