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变形机器人维修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43934.8 | 申请日: | 2016-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82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洪榛;汪凝;王聪;吴颖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55/18 | 分类号: | F16L55/18;F17D5/02;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变形 机器人 自主 维修 地下 综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廊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变形机器人维修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各部门按照自己所需进行相应的开发,导致地下管线严重混乱,影响了城市的正常交通和市容市貌。因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把所有的地下管线集中到管廊中来管理。
管廊内部的管道长期使用会造成管道腐蚀、老化,易发生泄漏,管道发生泄漏后易燃易爆气体长期积聚,严重影响生活。然而由于管道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发生泄漏等故障后,先通过供气所将供气端关掉,从而切换燃气管道中的燃气输送,需等管道维修人员接到通知后再进行对泄漏的管道进行维修,不能及时地对泄漏的管道进行维修,从而延长了管道维修的周期。
此外,当前对地下管道的处理大多为采用工程量巨大的开挖抽检方法,由于随机抽样法经常出现漏检,故准确率低、效果不理想、劳动强度大、以及效益低,不仅无法高效准确定位故障地点,增加了维修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地延长了管道的维修周期,而且往往妨碍道路交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管廊中的管道及时进行维修的问题,本申请在此提供一种基于变形机器人维修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该系统既能够对管廊中的管道进行检测,又能够及时地对管道进行维修;从而缩短管道维修的周期,此外,该系统还能够将管道泄漏故障点情况传递给控制中心,使相关工作人员了解管道泄漏故障点情况,便于管道维修。
为了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在此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变形机器人维修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包括置于管廊内的变形机器人和控制中心,所述变形机器人上集成有气体采集装置、摄像机、第一通信模块、管道裂纹及管道接口焊接装置和防腐喷涂装置,所述气体采集装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摄像机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之间双向通信连接,所述管道裂纹及管道接口焊接装置的信号输入端和所述防腐喷涂装置的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中心包括有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双向通信连接的第二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双向通信连接的数据处理器和向所述数据处理器输入控制指令的指令输入设备。
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变形机器人的运行路线,对管廊内的管道进行巡检,检测是否存在管道泄漏,当存在管道泄漏时,变形机器人将检测到的气体浓度值和泄漏点情况通过通信模块传递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对变形机器人进行控制,通过变形机器人上集成的管道裂纹及管道接口焊接装置和防腐喷涂装置对泄漏的管道进行维修,既实现了对管廊中气体浓度检测,从而获知管廊中是否存在管道泄漏;又能够将相关数据上传至控制中心,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掌握管廊中情况;还实现了对管道泄漏部位的及时修复,缩短了管道维修周期。
为了能够全面的获得管道泄漏部位的具体情况,如泄漏孔的大小及位置,在此,所作的改进是:所述摄像机的镜头为万向镜头。将摄像机的镜头设置为万向镜头,通过控制中心能够控制镜头的转动,实现了对泄漏孔大小及位置的全方位了解,更进一步地有助于维修。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获知管道泄漏部位的具体位置,在此所作的改进是:所述变形机器人上还集成有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信号输入端连接的定位模块。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控制中心还包括有发送短信的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数据处理器的一路信号输出端相连接。实现了在控制机器人对管道进行维修的同时,将故障点信息发送给维修人员,方便维修人员高效地维修,大大地缩短了管道维修的周期。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既实现了对管廊中气体浓度检测,从而获知管廊中是否存在管道泄漏;又能够将相关数据上传至控制中心,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掌握管廊中情况;还实现了对管道泄漏部位的及时修复,缩短了管道维修周期;还能够准确地对管道泄漏部位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记载的系统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例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439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