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速双轨电动循环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30009.1 | 申请日: | 2016-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1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刘继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金拐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9/00 | 分类号: | B60L9/00;B61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速 双轨 电动 循环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速双轨电动循环车系统,属于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交通领域。本发明针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顽疾,设计出一种独特的公共交通新模式。本发明由轻型整车、循环双轨、供电网、控制器等组成,铺设在如今利用率不高的人行道路段上,就像一辆电动小火车,在轻轨上缓缓持续环绕运行,短、中程健康乘客可随时像平板电梯一样上下。本发明普及后,成为都市一项智能化立体交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将根本改变现代交通格局,使繁琐的交通结构一下变得层次分明,部分市民弃车出行,分流有序,有效缓解拥堵。它像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线,吸引行人乘坐。其环保、安全、简便、成本低、运载能力大等优点,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有百利而无一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交通领域,涉及一种利用低速双轨电动循环车系统改变城市道路车辆拥堵顽疾的技术。
背景技术
道路涌堵是世界范围大城市的共同顽疾,中国更是如此。政府投入巨资也收效甚微,城市主干道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了车流大军,而人行道反而显得冷清。为了充分利用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让部分人群重新回到人行道,减少车流数量,缓解交通拥堵,降低道路通行成本,本发明者设计出一种低速双轨电动循环车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低速双轨电动循环车系统,可以大大缓解道路车辆拥堵的顽疾。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类似于微缩型铁路电动车组成的系统,由以下子系统组成(此外可加设如遮阳、遮雨、遮风等功能的设施)。
轻型整车 1、单车:整车的最小单元,平底地板,外侧面敞开供人上下,余三面设护栏,根据设计型号供一排1-5人站或坐;
2、车轮、轴:设在底板下,轴两端装置金属车轮,承载与前后移动,并设置制动装置,方便转弯,每单车下中部设置一套;
3、连接器:设在每部单车前、后中部,活动性连接单车、动力车直至环状整车,便于转弯,保持前后车底板平整及适应足够的运动拉力;
4、动力车:主要由电机、电网接触器、控制器、制动装置组成,可牵引若干单车为一编组,通过电网接触器从电网获取电源为电机提供电流;
5、整车:若干编组连接,形成环状,沿轨道连续不间断运行;
6、刹车:零部件设置在车轮和动力车,整体连为一体,由设在某组动力车的总控制器控制车速及停走。
循环双轨 轻型金属循环双轨,铺设在道路两侧人行道,承受整车运行,以地面和车底面平为准铺设在地平面以下的水泥地基上并牢固固定,在接近两端路口处设置弯道改变方向后,背道并行。
电网 设置在并行的双轨中间共用,与整车上的电网接触器滑动接触,提供合适电压的安全电流。
控制器 设计具有时间显示,语音提示、制动、速度控制、报警装置等线路组成的多功能自动控制器,使本系统实现无人驾驶低速自动运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为城市智能化立体交通开辟了一条新路;结构简单,工程量小,成本低,易于普及;占用公共面积小,乘客周转量大;无扬尘、噪音、排放,环保节能;免费乘用,减少道路车辆(尤其是电动车和自行车),有效降低拥堵;安全有序,降低事故;提高人行道使用率,减轻机动车道压力;分流人群,方便出行;大幅度降低公共交通投资;降低交通管理成本……有百利而无一害。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1、本系统设置在道路两侧人行道地面,相邻十字路口之间,根据人流状况选择载人型号;2、处理水泥地基;3、铺设左、右并行循环双轨,将轨道牢固固定(使整机安装到位后,底板平面与地平面相平,并与道路周围间隙最小化,避免事故,每路段两端设置弧形转弯改变方向,与对侧双轨相背并行);4、在左、右双轨中间装置共用电网与整车上的电网接触器滑动接触;5、在轨道上组装好环形整机,调试全部设备;6、调整好全部设备,实行自动化运行;7、设置相当于人快走的车速,便于人上下;8、乘客可随时上下,在各路口处,换乘下一路段;9、本系统适合健康的短、中程乘客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金拐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金拐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300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