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附剂的再生方法以及一种烟气净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28394.6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47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张诗晓;常学良;李强;杨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剂 再生 方法 以及 烟气 净化 | ||
本发明涉及烟气净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吸附剂再生方法,包括将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送入再生反应器中,与还原性气体接触,将至少部分硫化物还原,得到硫化物含量降低的吸附剂以及再生尾气,其中,将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以及还原性气体以并流的方式送入再生反应器的还原反应段中,进行还原反应,进入还原反应段的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的温度以及还原性气体的温度各自为还原反应所需的温度,或者在还原反应段中将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和还原性气体加热至还原反应所需温度。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烟气净化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对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进行再生,能有效地抑制再生过程中单质硫的生成量,得到的经再生的吸附剂显示出延长的穿透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气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剂的再生方法以及一种烟气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催化裂化(FCC)是我国生产轻质油品的主要技术手段,同时催化裂化装置产生的再生烟气中SOx和NOx的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受到关注。国家环保部颁布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中,催化裂化装置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规定:SOx为100mg/Nm3,NOx为200mg/Nm3,且在未来该限值要求将日趋严格。因此,开展催化裂化装置SOx和NOx排放达标治理势在必行。
CN101209391B公开了一种脱除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烟气中硫氧化物和/或氮氧化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所述烟气与吸附剂接触,其中,所述吸附剂为催化裂化催化剂。
CN102380360B公开了一种烟气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吸附和再生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吸附剂引入烟气吸附器中,与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烟气接触,吸附脱除烟气中的硫、氮化合物,将吸附了硫化物和/或氮化物的待生吸附剂引入吸附剂再生反应器中;还原气体与化学计量的含氧气体在燃烧器中燃烧,燃烧后的高温混合气体和另一股还原气体一同进入吸附剂再生反应器,直接加热待生吸附剂并在高温下进行再生;再生反应器尾气引入再生反应器外的热浴保温罩中,流出热浴保温罩的再生反应器尾气进一步与来自吸附器的待生吸附剂换热后出装置。
发明内容
在采用吸附法对烟气进行净化,以将降低烟气中硫化物和/或氮化物含量时,需要将吸附了硫化物和/或氮化物的吸附剂进行再生,并将再生吸附剂循环使用。现有的吸附剂再生方法为将吸附器中的待生吸附剂送入再生反应器的中部,将还原性气体由吸附器的底部送入吸附器中与待生吸附剂进行逆流接触反应,将待生吸附剂中的硫化物和氮化物还原,从而使得吸附剂的活性得以恢复,其中,现有的再生方法,通常采用还原性气体作为加热介质将来自于吸附器的待生吸附剂加热至再生温度。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采用现有再生方法对待生吸附剂进行再生时,存在再生吸附剂的活性下降较快,穿透时间(即,对目标污染物的脱除率低至90%时的吸附运转时间)缩短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如果将待生吸附剂与还原性气体以并流的方式送入再生反应器的还原反应段中,同时使得进入还原反应段的待生吸附剂与还原性气体的温度均为还原反应所需温度,或者在还原反应段将待生吸附剂和还原性气体一起加热至还原反应所需温度,能有效地抑制再生过程中单质硫的生成,同时延长再生吸附剂的穿透时间。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附剂再生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送入再生反应器中,与还原性气体接触,将所述吸附剂吸附的至少部分硫化物还原,得到硫化物含量降低的吸附剂以及再生尾气,其中,将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以及还原性气体以并流的方式送入再生反应器的还原反应段中,进行还原反应,进入还原反应段的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的温度以及还原性气体的温度各自为还原反应所需的温度,或者在还原反应段中将吸附了硫化物的吸附剂和还原性气体加热至还原反应所需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283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 下一篇:一种盆栽青笔尖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