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可更换密封部件的密封条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27663.7 | 申请日: | 2016-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5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姜范硕;白承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10/84 | 分类号: | B60J10/84;B60J10/15;B60J10/21;B60J1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更换 密封 部件 密封条 | ||
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更换密封部件的密封条。密封条包括:凸缘保持部件,保持车体的本体凸缘,并且内部安装有框架;以及密封部件,具有凸起的弯曲形状,并且在两个边缘连接至凸缘保持部件。当车辆制造时,密封部件形成为与凸缘保持部件一体形成的、从凸缘保持部件上可去除的初始密封部件。在初始密封部件从凸缘保持部件上去除之后,具有向外凸起形状的替换密封部件的两个边缘结合至凸缘保持部件的相应的两个边缘。因此,用替换密封部件替代初始密封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车辆的安装车门的部位的密封条(weather strip),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止异物进入或噪声传入乘客室内的具有可更换密封部件的密封条。
背景技术
通常,密封条设置在车辆的安装车门的部位,以防止异物或噪声从外部进入乘客室。如图1中所示,用于将车辆的乘客室从外部密封的密封条110安装在车体的接触车门周边的部位。
将简要说明安装密封条110和车辆的乘客室的内部装饰件3的过程。如图2中所示,内部具有框架114的凸缘保持部件112固定至形成在车体中的本体凸缘2。装饰件3安装至车体。拉绳113a随后被牵拉以使密封条110的装饰件保持部件113露出装饰件3的外部,并且设置在装饰件3的外表面上,由此完成密封条110和装饰件3的安装。
由于密封条110安装在车体的安装车门的部位,因此密封条110的密封部件111密封车体与车门之间的空间,以防止异物或噪声从外部进入乘客室。密封条110的装饰件保持部件113设置在装饰件3的外部,由此封闭乘客室的内部。
然而,当需要更换密封条110时,使用拉绳方法的常规的密封条110是有问题的。具体地,由于密封条110的污染、缺陷或损坏等,装饰件3的整体必须在密封条110更换之前被去除。此外,由于已安装在车体上的密封条110和装饰件3两者必须均被去除以便更换密封条110,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在本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为了增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不构成本国内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可更换密封部件的密封条。例如,当由于污染、缺陷、损坏等需要更换密封条时,该密封部件可由新的密封部件替换,同时其它部件保持不变。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通过以下说明来理解,并且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变得显而易见。此外,对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明显可见的是,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通过所要求保护的手段及其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可更换密封部件的密封条可包括:凸缘保持部件,构造为保持车体的本体凸缘,并且内部安装有框架;以及密封部件,具有凸起的弯曲形状,并且在两个边缘连接至凸缘保持部件。此外,当车辆制造时,密封部件可形成为与凸缘保持部件一体形成并且从凸缘保持部件上可去除的初始密封部件。在初始密封部件从凸缘保持部件上去除之后,具有向外凸起形状的替换密封部件的两个边缘可结合至凸缘保持部件的相应的两个边缘。因此,替换密封部件可替代初始密封部件。
可在初始密封部件与凸缘保持部件之间的连接处形成切除部。切除部可具有小于其它部分的横截面积的横截面积。初始密封部件可在切除部与凸缘保持部件分离。
此外,可在彼此结合的凸缘保持部件的两个边缘和替换密封部件的两个边缘分别形成锁定钩和结合钩。可通过使形成在凸缘保持部件上的锁定钩与形成在替换密封部件上的结合钩结合,将替换密封部件结合至凸缘保持部件。锁定钩和结合钩可具有比替换密封部件和凸缘保持部件的其他部分的硬度大的硬度。锁定钩和结合钩可由热塑性弹性体(TPE)或三元乙丙橡胶(EPDM)形成。
替换装饰件保持部件可从替换密封部件的预定部分延伸,并可接触内部装饰件。内部装饰件可设置在车辆的乘客室中,并可具有邻近替换密封部件设置的边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276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