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熔滴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21858.0 | 申请日: | 2016-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4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红;乔金樑;蔡传伦;宋志海;高建明;赖金梅;戚桂村;李秉海;王湘;张红彬;蒋海斌;张江茹;茹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D06M14/32 | 分类号: | D06M14/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赵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熔滴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产品 | ||
本发明涉及合成纤维领域的一种抗熔滴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抗熔滴纤维表层为交联结构,其内部为不交联结构;所述表层的厚度小于90%d,所述纤维的凝胶含量大于5wt%;所述的不交联结构选自再生纤维或者合成纤维及其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纤维。本发明的方法将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的再生纤维或者合成纤维及其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纤维或者这些纤维的织物浸泡在不溶于水的交联敏化剂的溶液后干燥,然后采用辐照交联的方法使纤维表面产生交联结构从而制备抗熔滴纤维。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具有普遍适用性,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成纤维领域,进一步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熔滴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产品。
背景技术
纤维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产品。但是常用的纤维特别是常用的合成纤维基本都属于易燃性纤维,特别是,燃烧时会产生严重的熔滴现象,不仅易引燃其他物质,还会引起皮肤烫伤,造成严重的伤害,因而限制了合成纤维的应用,特别是在冶金、化工、石油、林业、消防等部门使用的防护服,军警制服,税务海关等公职部门制服,科研和救护人员的隔离服,赛车服,车用内装饰材料,高层建筑、剧院、会场、酒吧、幼儿园、地下街道等公共场所使用的窗帘、帷幕等方面。因此如能解决阻燃纤维的熔滴问题将会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目前合成纤维阻燃抗熔滴的方法有共混法、共聚法、后处理法以及接枝法。共混法主要是添加聚四氟乙烯、硅酸盐类等抗滴落剂来增加熔体粘度以减少熔滴现象,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是需要解决分散性、界面相容性和纺丝难等问题;共聚法可以获得较长久的防滴落效果,但是合成工艺复杂,开发成本高;后处理方法需要加入大量整理剂才可以获得良好的防滴落效果,对织物的性能影响很大;而目前对永久性阻燃抗熔滴纺织品的需求则十分迫切,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制备抗熔滴纤维也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致力于能够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制备抗熔滴纤维,具体来讲,本申请提出一种抗熔滴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抗熔滴纤维,该纤维具有良好的抗熔滴性能。本发明的抗熔滴纤维,其结构为纤维表面具有交联结构,而表面之外不交联,所以可以保持纤维的原有性能同时具有抗熔滴性。具体地,本发明的抗熔滴纤维的表层为交联结构,其内部为不交联结构;其中所述不交联结构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没有任何限制,为现有技术中的再生纤维或者合成纤维及其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纤维,优选合成纤维及其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纤维,其中的合成纤维及其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纤维可以为但不限为如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或尼龙)、聚乙烯醇纤维(维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丙烯纤维(丙纶)、聚氯乙烯纤维(氯纶)及其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纤维等,更优选自聚酰胺或聚酯等中的一种及其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纤维,最优选聚酯及其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纤维。其中所述的聚酰胺包括现有技术中任何种类的可纺丝聚酰胺,优选尼龙6、尼龙66、尼龙11或尼龙12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聚酯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何可纺丝的聚酯,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所述的纤维表层为交联结构,具体为上述纤维的交联结构。
本发明对所述抗熔滴纤维表层的厚度没有特别地限定,通常来说,以所述抗熔滴纤维的直径d为基准,所述表层的厚度可以为小于90%d,优选为小于70%d,更优选为小于50%d。
本发明的抗熔滴纤维的凝胶含量大于5wt%,优选大于10wt%,更优选大于15wt%,更优选大于20wt%(凝胶含量的测定方法按照现有技术的沸腾溶剂蒸煮6小时方法测定)。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抗熔滴纤维的制备方法,即采用辐照交联的方法使纤维表面产生交联结构的原理从而制备抗熔滴纤维。本发明的方法采用一步法辐照,简单易行,具有普遍适用性,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218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