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歧化制乙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18494.0 | 申请日: | 2016-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6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董静;宣东;王仰东;宋庆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6/04 | 分类号: | C07C6/04;C07C11/04;C07C11/08;B01J23/28;B01J23/30;B01J23/36;B01J23/02;B01J23/04;B01J29/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 歧化制 乙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歧化制乙烯的方法,主要解决以往技术比较单一,只针对乙烯和丁烯歧化制备丙烯技术,不能随市场上产品价格波动灵活调变,以及丙烯歧化反应中催化剂容易失活的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丙烯为原料,原料与催化剂组合物接触反应得到乙烯,所述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5~99份的复分解催化剂和1~95份的异构化催化剂的技术方案,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该方法可以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波动,灵活的调变产品结构,调变过程中装置、催化剂和工艺流程保持不变,经济成本,可用于烯烃歧化制备乙烯的工业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歧化制备乙烯的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丙烯歧化制备乙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烯烃歧化是通过在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的作用下,使烯烃中C=C双键断裂并重新形成,以获得新的烯烃产物的过程。
烯烃歧化技术是调节产品结构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以丙烯为原料,由丙烯歧化制备乙烯和丁烯可以扩大低级烯烃生产的选择,是提供利用价值较高的烯烃的有效过程。反之,也可以以乙烯和丁烯为原料生产丙烯。
目前关于以乙烯和丁烯为原料生产丙烯的专利较多,而以丙烯为原料进行歧化的逆反应的专利国内几乎没有报道。美国专利US3,365,513报道了采用丙烯为原料进行歧化,以氧化硅负载氧化钼或者氧化钨作为歧化催化剂,生成乙烯和丁烯的反应,其中主要考察了催化剂中的杂质,反应温度,催化剂预处理温度和气氛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但是由于反应本身的特点以及催化剂的酸性特征,反应过程中的副反应较多,不止有丙烯的歧化反应,还涉及到丙烯和碳四的歧化等二次歧化反应、烯烃的裂解,齐聚和聚合反应使得催化剂表面容易结焦,从而导致催化剂的失活,影响催化剂的寿命。刘炳麟等人的报道中,通过温度由315℃升至420℃,催化剂寿命可以达到40h。
CN200810043969.1涉及一种乙烯和丁烯合成丙烯的催化剂,主要解决以往技术中存在的丙烯选择性低,催化剂寿命短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用于乙烯和丁烯合成丙烯的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a)1~30份的氧化钨;b)70~99份的MCM-22分子筛载体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乙烯和丁烯合成丙烯的工业生产。
CN201010261855.1涉及一种碳四歧化制丙烯的方法,主要解决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需消耗乙烯或催化剂活性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碳四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300~520℃,反应压力为0~2MPa,重量空速为1~10小时-1条件下,原料通过催化剂床层,生成丙烯,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a)4~30份选自氧化钨、氧化钼或氧化铼中的至少一种;b)70~96份的SiO2载体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碳四歧化制丙烯的工业生产。
CN201210150441.0涉及一种烯烃歧化制丙烯的催化剂,主要解决以往技术中存在的催化剂寿命短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高纯度硅胶和硅溶胶,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a)4~20份氧化钨;b)80~96份的氧化硅载体,选用载体中钠重量含量小于280ppm;钡重量含量小于900ppm;硫重量含量小于500ppm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烯烃歧化制丙烯的工业生产。
CN201210412603.3涉及一种流化床烯烃歧化制丙烯的方法,主要解决以往技术中存在催化剂快速结焦失活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流化床烯烃歧化制丙烯的方法,以乙烯和丁烯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320~500℃,反应压力以绝压计为0~1MPa,重量空速为1~20小时-1的条件下,原料与流化床催化剂接触反应生成含丙烯的物流,其中所用的流化床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1~20份的氧化钨,b)80~99份的氧化硅载体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烯烃歧化制丙烯的工业生产。
上述文献均存在歧化技术不够灵活,产品结构单一、未能生产乙烯等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184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