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16357.3 | 申请日: | 201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1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斌;龙湘云;李明丰;刘学芬;刘清河;张润强;聂红;李大东;鞠雪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1/04 | 分类号: | B01J21/04;B01J23/882;B01J27/19;C10G4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铝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以及 加氢精制 催化剂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包括该方法的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由这些方法制得的氧化铝载体和加氢精制催化剂。所述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拟薄水铝石粉在400‑1000℃下焙烧至少1‑15小时,然后成型并干燥。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提高加氢精制催化剂的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得的氧化铝载体和包括该方法的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由该方法制得的加氢精制催化剂。
背景技术
加氢是现代炼油工业中的支柱技术,其在生产清洁燃料、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和原料预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环保和社会的发展,使得炼油企业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加氢精制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需要不断提高。其中,加氢脱硫活性是衡量加氢精制催化剂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常来说,加氢精制催化剂以VIB族金属(Mo和/或W)的硫化物作为主活性组分,并以VIII族金属(Co和/或Ni)的硫化物作为助活性组分,催化剂中其余组分为载体。研究表明,催化剂中的载体对催化剂的性能有重要作用。载体不但应该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以使活性中心具有较高的分散度,而且还应该具有适宜的孔道结构以适应反应物的扩散,同时载体还可以对活性相中心的本征活性产生影响。因此,很多专利和研究都涉及到了载体的开发与研究。随着加氢原料的劣质化,反应为分子的尺寸逐步增大,需要采用更大孔道结构的载体才能更好的满足反应物扩散的需求。
一般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是由拟薄水铝石为原料,加入助挤剂和粘合剂进行成型,成型后经过100-200℃干燥和400-1000℃焙烧制备得到氧化铝。增加孔径的常见方法主要包括使用不同拟薄水铝石混合(如CN1488441A)、使用扩孔剂(如CN1160602A、US4448896、CN1055877C等)等。例如,CN101450327A将一水氧化铝在150-300℃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处理后再与石墨、硬脂酸、硬脂酸钠、硬脂酸铝中一种或多种混合后捏合均匀,经过100-150℃干燥后再经过700-1000℃焙烧制备得到氧化铝。以上扩孔方法,扩孔剂与拟薄水铝石混合不均匀导致扩孔效果不好,扩孔剂的加入也会增加成本。
另外,CN1087289A公开了一种大孔氧化铝载体制备方法。该方法使用室温下的含拟薄水铝石瞬间置于高温气氛,高温范围为500-650℃,并在此高温下恒温2-4小时。该方法利用高温下快速蒸发的水分对载体进行扩孔,但采用该载体制得的加氢催化剂的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加氢精制催化剂的活性,提供一种新的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得的氧化铝载体和包括该方法的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由该方法制得的加氢精制催化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拟薄水铝石在400-1000℃下焙烧1-15小时,然后进行成型。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得的氧化铝载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上述方法制备氧化铝载体,之后用含催化剂金属组分的浸渍液浸渍所述载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拟薄水铝石粉在400-1000℃下焙烧1-15小时,然后用含催化剂金属组分的浸渍液浸渍焙烧后的拟薄水铝石粉,之后进行成型、干燥。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得的加氢精制催化剂。
本发明涉及的加氢精制催化剂,该催化剂采用了新的载体制备方法,使载体具有更好的孔道结构,该催化剂因此而具有较高的催化剂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163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