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理端口实现的端口汇聚Trunk分流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79128.9 | 申请日: | 2016-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0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臧力;张蓉;施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803 | 分类号: | H04L12/80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物理 端口 实现 汇聚 trunk 分流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理端口实现的端口汇聚Trunk分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Trunk(端口汇聚)是一种封装技术,它是指两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该链路两端的网络节点具体指的是交换机、路由器或主机等。该链路将两个或多个物理端口组合在一起成为一条逻辑路径,并将这些端口的带宽合并从而增加网络节点之间的带宽。基于Trunk功能,允许网络节点之间通过两个或多个端口并行连接同时传输以提供更高带宽、更大吞吐量,大幅度提供整个网络能力。
现有的传统的Trunk实现方式多基于hash算法,hash算法指的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通过散列算法,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该输出就是散列值。这种转换是一种压缩映射,也就是,散列值的空间通常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而不可能从散列值来唯一的确定输入值。这种算法存在多种弊端,首先,存在部分端口过载的情况,也就是部分端口流量过大超过端口上限导致丢包,而其他Trunk端口空闲;其次,数据流指向的端口无规律可循,当端口流量过载时,需不停的尝试修改报文信息重新进行hash计算使流量均匀,不适合测试场景和部分应用场景;再次,对于报文相似度高的场景区分效果差,分流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理端口实现的端口汇聚Trunk分流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报文发送过程中的丢包率高、分流不均匀、报文区分效果差、报文发送质量差,同时带宽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理端口实现的端口汇聚Trunk分流方法,所述基于物理端口实现的端口汇聚Trunk分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报文发送请求;
判断待发送报文的流量是否大于目标端口的限速值;
若否,则将待发送报文发送至目标端口;
若是,则将待发送报文中流量未超出所述目标端口限速值的部分发送至目标端口,并判断是否存在空闲端口;
若存在空闲端口,则获取该空闲端口的限速值,并将所述待发送报文中超出所述的目标端口限速值的部分中未超出所述空闲端口的限速值的部分发送至所述空闲端口。
优选的,所述获取报文转发请求之前还包括步骤:设定每个端口的限速值。
优选的,所述判断是否存在空闲端口具体包括:
依次获取所有非目标端口的瞬时流量;
当所述非目标端口的瞬时流量始终小于该端口预设限速值时,则确定该端口为空闲端口。
优选的,若不存在空闲端口,则丢弃所述待发送报文中超出所述目标端口限速值的部分。
优选的,所有端口共享同一缓存区对待发送报文进行缓存和分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物理端口实现的端口汇聚Trunk分流装置,所述基于物理端口实现的端口汇聚Trunk分流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报文发送请求;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待发送报文流量是否大于目标端口的限速值;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待发送报文流量不大于目标端口的限速值时,将待发送报文发送至目标端口;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待发送报文流量大于目标端口的限速值时,将待发送报文中流量未超出所述目标端口限速值的部分发送至目标端口;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待发送报文流量大于目标端口的限速值时判断是否存在空闲端口;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在存在空闲端口时,获取该空闲端口的限速值,并将所述待发送报文中超出所述的目标端口限速值的部分中未超出所述空闲端口的限速值的部分发送至所述空闲端口。
优选的,还包括限速模块,用于设定每个端口的限速值。
优选的,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具体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依次获取所有非目标端口的瞬时流量;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非目标端口的瞬时流量是否始终小于该端口预设限速值;
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非目标端口的瞬时流量始终小于该端口预设限速值时确定该端口为空闲端口。
优选的,还包括:
丢弃模块,用于在不存在空闲端口时,丢弃所述待发送报文中超出所述目标端口限速值的部分。
优选的,所有端口共享同一缓存区对待发送报文进行缓存和分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791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