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循环寿命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75731.X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4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曙光;王绥军;闫雪生;金翼;樊义兴;褚永金;傅凯;郭晓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循环 寿命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技术领域的检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循环寿命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在储能应用工况中,存在小倍率充放电、长循环次数的特点,现有传统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寿命评价的周期非常漫长,尤其是具有长寿命的三元/钛酸锂电池,一般为3年以上,甚至更长,这使得研究和评价过程耗时很长,全寿命周期实测数据匮乏,严重滞后于技术应用需求,因此建立快速检测方法非常必要。
对于锂离子电池寿命的检测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全寿命周期法,即采用常用充放电方式,对电池进行充放电循环,记录电池剩余容量达到一定百分比时电池的循环次数,作为此阶段电池的循环寿命。例如,当电池剩余容量为起始容量的80%时,循环次数1000次,即该电池剩余容量为80%时的循环寿命是1000次。此种方法检测准确,但是测试周期时间长,以1C电流100%DOD为例,完成1000次循环大约需要100天。二是电池容量外推法,通过常用充放电方式,对电池进行充放电循环,具有一定的数据积累之后,作出电池容量随循环次数的曲线,通过曲线拟合外推得到电池全寿命周期内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曲线。此种方法简单快捷,但推算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大,且仅适用于有限寿命阶段电池寿命的预判。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一种电池循环寿命检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常温条件下,检测锂电池容量的特征参数,建立所述锂电池的充放电循环寿命曲线;B.高温条件下,检测锂电池容量的特征参数,建立所述锂电池的充放电循环寿命曲线;C.根据两种充放电循环寿命曲线上的寿命节点,建立循环寿命检测的等效换算关系;D.确定等效关系的比例系数。
在25℃条件下进行充放电循环,得到所述常温条件下锂电池容量的特征参数。
在40℃~50℃条件下进行充放电循环,得到所述高温条件下锂电池容量的特征参数
特征参数包括:剩余容量、容量保持率、累计处理能量和阻抗电池性能状态。
等效换算关系如下所示:
其中,x为等效关系的比例系数;
a1和a2分别为常温条件和高温条件下,同一剩余容量百分比对应的充放电循环次数;
b1和b2分别为常温条件和高温条件下,另一剩余容量百分比对应的充放电循环次数。
锂电池为三元锂储能电池或钛酸锂储能电池。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高温充放电模式检测锂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并建立不同温度充放电时的等效关系,加快了测量速度、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2、本发明有效缩短了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检测时间,同时填补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快速检测领域的空白,为建立锂离子电池快速检测和评价标准奠定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温度下锂电池的充放电循环寿命曲线;
图2为本发明的循环等效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常温充放电和高温充放电的等效关系的方法,通过高温测试来加速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检测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1.不同温度下的三元/钛酸锂储能电池循环寿命检测
如图1所示在一定条件下,积累三种不同温度下的三元/钛酸锂储能电池充放电循环寿命曲线,曲线1#、2#和3#分别为在25℃、45℃和55℃温度下锂储能电池的充放电循环寿命曲线,其横坐标为锂储能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纵坐标为剩余容量百分比。
2.不同温度循环的等效关系建立
从图2中的横坐标锂储能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和纵坐标剩余容量百分比可以看出,以25℃传统检测方法1#线所表示的检测其容量经过800次循环下降至初始容量的92%左右,而45℃加速循环实验2#线所表示的,则经过约450次循环即可衰减到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757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D打印笔
- 下一篇:功率晶体管表面钝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