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种植碳排放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68765.6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4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珂;黄红星;万忠;韩威威;莫里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A01G22/2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晁永升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排放 水稻种植 碳足迹 农业生产过程 碳足迹计算 遥感技术 测量数据 工作平台 共享数据 计算模型 农业种植 区域尺度 时空变化 统一管理 在线获取 展示平台 展示系统 分析 可视化 监测 构建 水稻 展示 建设 | ||
1.一种水稻种植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建立水稻种植碳排放计算模型;
B、结合遥感技术从区域尺度描述水稻碳足迹时空变化;
C、碳足迹分析与展示平台构建;
D、建设基于B/S架构的农业碳足迹分析与展示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种植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计算模型为用于调查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方式下水稻种植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情况,分别建立不同地区的水稻生产流程图,确定碳足迹的计算边界;从投入品的碳当量及水稻本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入手,构建水稻碳足迹的计模型,计算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碳排放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稻种植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种植碳排放测算模型为:
CFt=CFCH4+CFN2O+CFCO2;
其中:CFCH4=EF日排放量*T种植期*S收获面积=EFC*SFW*SFP*SFO*T种植期*S收获面积;
上式中:EFC =1.30;
淹灌时:SFW=1;间歇性灌溉时SFW=0.60;深水灌溉时SFW=0.27;
种植前180天内不灌水时:SFP =1;种植前超过180天不灌水时:SFP =0.68;种植前灌水时:SFP =1.90;
SFO =(1+有机添加物施用比*有机添加物转化系数)0.59;
CFN2O=N肥施用量(kgN2O-N /kgN)*0.003;
CFCO2= N肥施用量*1.74+ P肥施用量*0.20+ K肥施用量*0.15+M农药施用量*4.93+V柴油用量*0.7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种植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结合遥感技术从区域尺度描述水稻碳足迹时空变化为:使用遥感技术测定不同区域水稻种植总面积,结合建立的碳排放测算模型,实现对区域尺度水稻种植碳足迹的时空变化描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稻种植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碳足迹分析与展示平台构建为:结合地图形式的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构建农业碳足迹计算、分析与展示平台,以支持研究者、管理者或使用者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在线获取和可视化分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稻种植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的建设基于B/S架构的农业碳足迹分析与展示系统,为用于对项目中的各类测量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作为共享数据、碳足迹计算,多样化展示的工作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6876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