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窑上垂直运输设备进行耐材垂直运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68271.8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956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邱实;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3/20 | 分类号: | B66D3/20;B66D3/2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叶青 |
地址: | 300301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材 垂直运输设备 手动式液压 垂直运输 电动葫芦 叉车 吊运 砌筑 物料提升机 多个项目 工程成本 上料效率 物资材料 预先制作 龙门架 人工的 放入 上料 施工 双膛 小斗 土建 垂直 周转 租赁 运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窑上垂直运输设备进行耐材垂直运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安装窑上垂直运输设备、在双膛竖窑土建平台处的工作面上准备好手动式液压叉车、利用叉车将耐材运至窑下指定区域内再通过电动葫芦将其水平吊运至前述的手动式液压叉车上、将耐材放入预先制作的吊运用物料小斗内再通过电动葫芦将其垂直吊运至窑内等步骤。本发明的优点是:无需租赁龙门架物料提升机便可方便的进行耐材运输,极大地提高了砌筑施工的上料效率;减少了人工耗费和周转物资材料的投入,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砌筑施工的工程成本,很好的解决了在窑内有限空间上料难以及耗费大量人工的问题,可以多个项目重复使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砌筑双膛竖窑时垂直运输耐材的运输方法。
背景技术
双膛竖窑的底部支撑混凝土框架的高度约为12米。在进行双膛竖窑的砌筑施工时,需将约1000t的耐材分批次运至窑内。如何做到省时、省力并节约成本的运输,将成为影响双膛竖窑施工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窑体耐材运输一般是采用龙门架物料提升机进行,该方法虽然一直沿用,但却存在以下缺点:
(1)需要租赁龙门架物料提升机,运输成本高;
(2)需要安装龙门架物料提升机,耗费大量人工且安装时间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为此提供一种利用窑上垂直运输辅助设备进行耐材垂直运输的方法,以解决一直以来在双膛竖窑的砌筑过程中耐材运输的难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窑上垂直运输设备进行耐材垂直运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安装窑上垂直运输设备:
1)在双膛竖窑土建平台的工作面上部15.3米平台处的窑壳上焊接1# 锚固板,并通过吊车将工字钢的悬臂梁吊至所述15.3米平台的指定位置,将其一端用高强螺栓与所述的1#锚固板连接固定;
2)在所述悬臂梁的中部位置焊接3#锚固板,并利用所述3#锚固板两侧其中心连线与水平线呈30°角的两个螺栓孔分别将两个120槽钢以鱼骨状螺栓连接在所述的3#锚固板上,再将两个所述120槽钢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到 15.3米平台;
3)在所述悬臂梁上位于所述3#锚固板的外端顺序焊接两个2#锚固板;
4)在18.7米平台外端焊接一个2#锚固板,将第一槽钢吊装到指定位置,使其一端螺栓连接该2#锚固板,使其另一端螺栓连接悬臂梁9上的一个2# 锚固板;
5)在所述1#锚固板上部的窑壳上焊接一个2#锚固板,将第二槽钢吊装到指定位置,使其一端螺栓连接该2#锚固板,使其另一端螺栓连接悬臂梁上的另一个2#锚固板;
6)将电动葫芦安装到所述的悬臂梁上,并在所述悬臂梁的悬臂端安装上钢索,将所述钢索的另一端连接到23.4米平台处;
(2)在双膛竖窑土建平台处的工作面上准备好手动式液压叉车;
(3)利用叉车将耐材运至窑下指定区域内,再通过电动葫芦将其水平吊运至前述的手动式液压叉车上;
(4)将耐材放入预先制作的吊运用物料小斗内,再通过电动葫芦将其垂直吊运至窑内,从而实现窑上窑下耐材的垂直运输。
本发明方法利用窑上垂直运输设备代替现有技术方法中采用的龙门架物料提升机,并配合手动液压叉车代替传统的人工板车搬运,其有益效果是:
(1)无需租赁龙门架物料提升机,只要与钢丝绳电动葫芦组合成钢梁起重机便可方便的进行耐材运输,极大地提高了砌筑施工的上料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682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花束的包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亲水性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