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碳酸盐胶结型砂岩稠油井的混合释热解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63654.6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2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滕建彬;张守鹏;刘宝军;李博;方正伟;黄志宏;谢忠怀;刘宁;王伟庆;张存霞;王敏;张秋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7 | 分类号: | E21B43/27;E21B43/24;C09K8/528 |
代理公司: | 37224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亚宁<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碳酸盐 胶结 型砂 油井 混合 释热解堵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碳酸盐胶结型砂岩稠油井的混合释热解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对井筒进行加热,使井筒内及井筒附近的稠油降粘;b.向井筒内注入前置液,然后加入主体液;c.注入后置液;然后注入顶替液;d.残液返排:采用慢速返排;酸化时间16h以上;e.电热杆泵抽采油。本发明的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常规酸化方法不适用于稠油油层酸化的难题,采用混合释热技术,提高原油流变性的同时,剥离碳酸盐胶结物表面的油膜,增大碳酸盐胶结物与酸液的接触表面积,化学释热提高酸岩反应温度,有效发挥所用主体酸液对碳酸盐胶结物的溶离效应,提高了措施成功率和酸化的有效期,从而可提高、中、乃至部分低渗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稠油油藏开采井酸化解堵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针对(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等碳酸盐胶结型砂岩稠油井的混合释热解堵方法。
背景技术
稠油热采是油气开采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如何高效合理开采沥青、蜡质含量高的油层,提高稠油油藏的采出程度是摆在我国陆相油气开采面前的关键问题。造成油井堵塞的原因是有机堵塞与无机堵塞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机堵塞物主要是沥青质等原油重质组分,在热采过程中原油组分发生变化,轻烃含量减少,重烃类沥青质含量大量增加,含有大量胶质和沥青质的原油重质组分在受到蒸汽驱动运移到产油井近井地带,地层温度较低,流动能力变差,沥青质在岩石孔隙表面大量沉积导致了油藏润湿性的改变,影响油/水相对渗透率造成生产井堵塞。无机堵塞物主要为碳酸盐和硅酸盐,蒸汽矿化度低于地层水矿化度,造成粘土膨胀,渗透率降低。油层的粘土胶结物富含蒙皂石和高岭石,与蒸汽接触会膨胀、分散形成大量固相微粒,迁移至油层深部“架桥”使油层的渗透率降低。如何有效降粘、酸溶碳酸盐和粘土矿物是增加稠油油层采收率的关键。目前酸化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在酸化作业全过程的利用化学放热反应的有效伴热酸溶技术,多借助酸化后的物理热-蒸汽加热技术,无法达到同时原油降粘和酸溶矿物的目标。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1255789A的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油井的酸化解堵方法,主要针对于低渗透油井,酸化的目的主要是解除堵塞,同时尽可能提高低渗透潜力层的渗透率,提高油井产量。其特征在于,在传统酸化施工前向目的层注入液态气体作为增能段塞,所述的液态气体为液氮或者液态二氧化碳,注入量为每米油层1~1.5立方米,优选1.2立方米,注入速度为100~250L/min,优选为200L/min。采用该发明的酸化解堵方法,能够有效的解除地带堵塞,提高油井产量,解堵成功率达98%以上,平均单井增产油井1.5吨/天以上。该专利申请是针对低渗透油井的解堵方法,并非针对中高渗砂岩油藏注水井的深部解堵方法。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1126314A的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泡沫段塞分流酸化技术,其方法是通过注入泡沫段塞,利用泡沫流体的分流能力对高渗层进行暂时封堵,将酸液转向低渗层,实现不同渗透率的小层均匀进酸,从而有效解除储层酸溶性堵塞;同时利用泡沫流体的高携带能力和氮气的膨胀能将酸化后的固体颗粒和残酸反排,降低二次伤害。该专利申请适用于注入能力悬殊的非均质油气藏,能解决层间矛盾,达到均匀布酸提高吸酸剖面、均匀改善各层渗透率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等碳酸盐胶结型砂岩稠油井的混合释热解堵方法,本发明通过分步对井筒稠油及井筒附近油层作业,可有效提高高蜡、高沥青质稠油的采收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针对碳酸盐胶结型砂岩稠油井的混合释热解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井筒进行加热,使井筒内及井筒附近(井筒边缘半径1~2m内)的稠油降粘;
b.向井筒内注入前置液(酸洗井壁),然后加入主体液;
前置液为轻配氯基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636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