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波浪式液压加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58890.9 | 申请日: | 2016-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35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毛献昌;蒋礼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B21D26/021 | 分类号: | B21D26/021;B21D26/031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张新球 |
地址: | 5428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浪式 液压 加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波浪式液压加载方法,它是将液体注入液压腔中,借助压力机压力,通过改变上下模的距离,挤压液压腔中的液体,获得逐渐增大的液压力;此外,上模下移的同时,带动齿条向下移动,齿条与齿轮啮合传动,带动波浪轮作旋转运动,旋转的波浪轮则使活塞作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大小更替的脉动液压力;逐渐增大的液压力与脉动液压力共同作用下,以液体代替传统的刚性凸模,则可以实现板材脉动液压成形;通过更换不同参数的齿轮或波浪轮,以及改变上模下行速度,均可获得不同振幅、不同周期的脉动液压加载方式;本发明具有方法简便、成本低廉、过程可靠、对使用环境要求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工程领域,涉及一种脉动液压成形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金属板坯和开口空心零件的脉动液压成形方法,材料包括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有色金属以及其它黑色金属。
背景技术
在汽车、飞机、航天等领域,零件“轻量化”技术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如何在保证低成本条件下,并采用简便的方法制造重量轻、强度高、质量好的零件,以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是该领域迫切解决的关键技术。金属板材或管材的塑性成形技术能获得重量轻、强度高的零件,但许多优质的金属材料室温下塑性较差,塑性成形极限很低。因此需要配备加热设备,使金属板材或管材在高温下完成塑性成形。然而,高温成形方法又具有装置复杂、操作危险、成本高,金属高温易被氧化等缺点。在此背景下,业内提出了液压成形技术。
液压成形技术是以液体代替凸模或凹模,在高压液体或压力机的作用下使金属板材发生塑性变形,进而成形为所需零件的一种先进技术。该技术具有成形极限高、成形零件质量好、精度高,能成形复杂开口零件等优点,在工业领域和试验研究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液压成形方法主要有机械-液压拉深、压力润滑拉深、径向推力充液拉深等成形方法,液压力的加载方式均以恒定液压加载、线性液压加载等简单加载方式为主。研究表明,简单液压力的加载方式下获得的零件壁厚分布不够均匀,容易破裂,成形性能差。为此,2001年,日本的Rikimaru教授提出脉动液压加载方式的新成形技术—脉动液压成形技术。基于该技术,国内学者杨连发等研究了管材的成形性能,得出了脉动液压加载方式下,金属零件的冷成形性能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结论。目前,关于金属板材脉动液压成形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相关报道也还鲜见。日本学者Yogo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发了一种脉动液压成形系统,但是该系统具有设备昂贵、方法复杂、操作不便、实用环境要求高等缺点,很难推广。国内杨连发教授提出了一种用于产生脉动液压力的方法,该方法能实现简单脉动液压加载,但成形过程中液压加载不规律,脉动参数(振幅、周期)难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法简便、成本低廉、过程可靠、成形质量高、对使用环境要求低、易于推广的金属板材脉动液压成形方法。
本发明的波浪式液压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增压活塞装入缸体口部,当密封圈完全进入缸体时保持该高度;
2、利用增压活塞上部的进液口通过手动液压泵将液体注入型腔中,直至液面与增压活塞上端的沉孔底面(工作表面)相平,停止加液;
3、将板坯定位好放置在工作表面上,盖上压边圈;
4、安装好齿轮齿条以及波浪轮,成形装置与单动压力机配合使用;
5、启动压力机,压力机作用压边圈对板坯进行压边,同时压边圈将压力传递给增压活塞,推动增压活塞下移,挤压缸体内的液体,以获得所需的成形液压力;
6、一定压力的液体通过细长通液孔流向板坯周围,对板坯产生径向推力,以提高金属材料的径向流动性;
7、随着增压活塞的下移,齿条与齿轮啮合作用,带动波浪轮旋转,使活塞杆产生直线往复运动,获得所需要的脉动液压;
8、随着型腔内液体压力的增大,压边圈有上浮的趋势,此时液体流经板坯与工作表面之间,对两者进行液体润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州学院,未经贺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88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