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857493.X | 申请日: | 2012-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8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绿川和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02;H01R24/00;H01R13/639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本发明提供电连接器,在具有向接纳空间内突出的突部的端子与壳体一体成型后的状态下,该突部可靠地突出。在连接器(1)中,壳体(10)在突壁部(13)与侧壁(14)的互相对置的对置面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匹配连接器(2)的外侧接纳空间(16A),端子(20)具有:沿着突壁部的对置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外侧脚部(23B);以及沿着底壁、且在突壁部与侧壁的对置方向上延伸的基部,第二外侧脚部具有锁定突部,该锁定突部在上述对置方向上朝外侧接纳空间突出、且能够与匹配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基部的位于与外侧接纳空间对应的范围内的部分的上表面在上述对置方向上、且在包括锁定突部的位置在内的范围内向外侧接纳空间露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04月16日、申请号为201210111625.6、发明名称为“电连接器”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接纳匹配连接器并与该匹配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电连接器,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
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形成为从上方与配置于下方的匹配连接器嵌合,并具有: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壳体,该壳体形成了被上壁及周壁包围、且朝下方开口的接纳空间以进行该嵌合;以及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在该壳体的周壁中的互相对置、且沿着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上被排列保持而形成两列。该连接器通过从下方将匹配连接器的壳体的突壁部接纳到上述接纳空间而能够与匹配连接器嵌合。
上述端子具有:接触脚部,该接触脚部沿着形成了上述接纳空间的内壁面的侧壁的内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能够与匹配连接器的端子(匹配端子)接触;被保持部,该被保持部在该接触脚部的上端弯曲、且在侧壁彼此的对置方向上朝外侧延伸;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以从该被保持部的外侧端部弯曲成曲柄状的方式向壳体外延伸、且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通过与壳体在上述接触脚部及被保持部进行一体成型来保持该端子。
上述端子的接触脚部在位于接纳空间侧、且向该接纳空间露出的面上形成有凹陷成四角形状的凹状的接触部。另一方面,匹配端子的弹性腕部的自由端部形成为突状的对应接触部,该对应接触部被收纳于上述端子的凹状的接触部内且与该接触部接触,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与该接触部的缘部卡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3801
虽然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为凹状、且匹配连接器的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形成为突状,但是若不考虑制造工序而仅着眼于作为成品的连接器的形状,则还能够考虑使上述接触部的形状与对应接触部的形状颠倒,使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为突状、且使匹配连接器的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形成为凹状或平坦面。
然而,当考虑到连接器的制造时,即便使上述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为向接纳空间突出的突部,从而欲以该突出量并借助接触压力使其易于进行弹性接触,如后所述,以往也存在因用于形成上述接纳空间的模具的形状而引起的问题,因此无法使上述突部突出。
例如,当考虑两个侧壁之间的接纳空间形成为朝上方开口的情况(处于使上述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上下反转的姿势的情况)时,对于一体成型时用于形成接纳空间的模具,由于在其插拔方向上上述侧壁的存在成为障碍从而无法从侧方进行配置,因此从上方(接纳空间的开口侧)进行配置。在从上方配置模具的情况下,该模具在与侧壁对置的面上、且在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突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槽部,该槽部从三个方向包围该突部、且形成为向上述侧壁敞开。进而,为了在从上方配置模具时不使模具与该突部干涉,还必须使该槽部形成为朝下方敞开。
这样,若模具的槽部还朝下方敞开,则在配置该模具之后、填充树脂之前的状态下,该槽部与该槽部的下方空间亦即应当形成有底壁的空间连通。因此,当在配置模具之后向模具内填充树脂时,树脂会从下方、且从该槽部的敞开下端向该槽部内流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濑电机株式会社,未经广濑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74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