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乙交酯的提纯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850811.X | 申请日: | 2016-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8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朱煜;王睿;周文乐;熊金根;周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D319/12 | 分类号: | C07D319/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乙交酯 提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交酯的提纯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重结晶过程中大分子量的杂质难以除去的问题。通过采用乙交酯的精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解聚反应得到的乙交酯粗产物溶解于溶剂I中,过滤除去不溶物质;2)将收集到的滤液加热蒸馏除去溶剂I,得到固相的粗乙交酯;3)将步骤2)中得到的粗乙交酯用溶剂II进行混合、搅拌,然后将固液混合物过滤收集滤饼,重复该操作至少3次后将滤饼真空干燥,得到精制的乙交酯产物;其中,所述溶剂I为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丙酮、乙酸乙酯、1,4‑二氧六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溶剂II为醇类、醚类、酯类、酮类中的至少一种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乙交酯工业化生产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纯乙交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乙交酯是由两分子乙醇酸脱水生成的环状酯,它是一种可用于制备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的重要化合物。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以最终降解得到二氧化碳和水,且气体阻隔性能与机械强度优异,在手术缝合线、人工组织、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等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针对聚乙醇酸以及乙交酯的研究近年来吸引了广泛关注。
为获得高分子量的聚乙醇酸,需要利用乙醇酸作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获得乙交酯。利用乙交酯开环聚合可以获得分子量为几万至几十万的聚乙醇酸。以下列举一种由乙醇酸制备乙交酯的方法:
(1)首先在常压下将乙醇酸逐渐加热至不高于180℃进行缩聚反应并脱除反应生成的水,在出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在减压条件下(一般为低于15mmHg)进一步地脱除水分得到分子量更高的缩聚产物。
(2)在减压条件下(一般为低于5mmHg),将乙醇酸预聚物和催化剂,如氯化亚锡,一同加热至230℃至280℃,收集反应生成乙交酯蒸气,冷却后获得黄色的固体粗产物,本专利称之为粗乙交酯。
上述反应所得的粗乙交酯中通常包含了水、乙醇酸、乙醇酸低聚物等各种杂质,需要通过提纯精制方可得到纯度满足聚合需求的乙交酯。
目前专利报道的乙交酯的提纯方法包括了溶剂吸收法、气助蒸发法、重结晶法等。其中使用较多的为重结晶的方法,较为常见的是使用异丙醇或者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对粗乙交酯进行反复重结晶的方法。如专利US5223630、CN100999516、CN101054371等都对乙交酯的重结晶提纯方法进行了报道。
重结晶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去除粗乙交酯中存在的小分子杂质,但是解聚反应中伴随着乙交酯一起气化的还有分子量相对较大的乙醇酸低聚物。此类杂质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来的溶解度差异较乙交酯大,即在高温下具有一定的溶解度而在室温下溶解度极低。因此难以通过重结晶的方法从乙交酯中分离出来。此类大分子量的杂质多为乙醇酸的聚合物,其端羧基所带的活泼氢会对乙交酯的聚合产生阻聚作用。乙交酯的开环聚合过程中极少量的活泼氢存在都会对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产生很大影响,而需要满足手术缝合线等用途需求的聚乙醇酸都需要满足特性粘数大于等于1,质均分子量大于十万的要求。因此,如何除去这些杂质成为乙交酯精制工艺中的重要问题。
辉瑞公司在专利US4650851中报道了先将乙交酯溶解在二氯甲烷中,再和中性氧化铝混合搅拌后过滤、蒸除溶剂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繁琐,难以放大,且酸类杂质含量降低和混合搅拌时间有很大关系,不易控制。另有一些专利报道了通过在解聚反应时添加另一种物质与乙醇酸低聚物反应抑制其进入粗乙交酯的方法来控制产物酸含量的报道,如三菱化学在专利US5900491中报道了在解聚时添加原甲酸酯的方法来抑制粗丙交酯中酸类杂质含量的方法,但没有和乙交酯制备有关的报道。杜邦公司也在专利US4835293报道了利用聚乙醇酸和聚醚反应获得嵌段共聚物后减少低聚物杂质的比例的报道,但这些方法能否应用于工业规模生产都未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乙交酯粗产物中较大分子量的杂质难以分离的问题,提供一种乙交酯的提纯方法,通过采用两种不同溶剂提纯粗乙交酯,较好的将乙交酯粗产物中较大分子量的杂质予以分离,具有操作简便、提纯效率高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08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车辆前照灯的自动控制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列车车载控制系统和列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