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铝小球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及催化重整催化剂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40203.0 | 申请日: | 201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77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良;马爱增;潘锦程;王国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1/04 | 分类号: | B01J21/04;B01J27/13;B01J35/10;C10G4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郑永胜;周建秋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铝 小球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催化重整 催化剂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氧化铝小球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及催化重整催化剂,该氧化铝小球载体比表面积为120‑250m2/g,孔体积为0.62‑0.75mL/g,孔直径小于的孔占总孔体积的2.0‑12体积%,孔直径为的孔占总孔体积的10‑82体积%,孔直径为的孔占总孔体积的1.0‑50体积%,孔直径大于的孔占总孔体积的5.0‑40体积%。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能够对氧化铝小球进行扩孔,用所得氧化铝小球载体制备催化重整催化剂用于催化重整反应,不仅活性和选择性高,而且抗积碳能力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氧化铝小球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及催化重整催化剂。
背景技术
随着原油的重质化、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工艺的不断改进,对催化剂性能要求提高的同时,也对其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作为载体,要能够提供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其孔道结构对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寿命都有重要的影响,有效的大孔分布有利于减少催化剂的积炭和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氧化铝的性质影响着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和表面活性中心,一定的比表面积有助于活性组分沸石的分散,适当的孔道结构可以起到对反应分子择形的作用;而具有大孔径、大孔体积结构的氧化铝载体在催化加氢、渣油加氢等炼油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孔为反应物质和催化剂活性中心提供充分的接触空间,便于反应产物快速逸出提高反应速率,同时可积累残炭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催化剂寿命。
李凯荣等(无机盐工业,2003,35(1)16-18)对一种低表观密度、大孔球形活性氧化铝的制备和物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并流法,以硫酸铝和偏铝酸钠为原料制备拟薄水铝石凝胶,并在硝酸作用下制备铝溶胶,热油柱成型得到球形活性γ-Al2O3,表观密度0.31g/ml,孔体积1.5ml/g,压碎强度13N/粒,孔径分布为30~50nm孔径占41%,50nm孔径占48%,其性能满足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中国专利CN1047957C介绍了一种双峰孔结构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将两种以上不同原料路线方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干胶粉均匀混合(中国齐鲁石化公司以二氧化碳中和法制备的QL拟薄水铝石干胶粉、抚顺石化公司以氯化铝、氨水中和法制备的FS拟薄水铝石干胶粉、长岭石化总厂以硫酸铝、偏铝酸钠中和法制备的CL拟薄水铝石干胶粉和沈阳催化剂厂通过硝酸中和偏铝酸钠制备的SY拟薄水铝石干胶粉),然后进行胶溶、油氨柱成型、干燥和焙烧处理而制得氧化铝球。该发明方法简便易行,所得产品的大、小孔比例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采用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铝球杂质含量偏高。
美国专利US3997476介绍了一种制备大孔体积氧化铝材料的方法。通过将高温焙烧后的氧化铝与有机酸(草酸)在温度70~90℃作用,改变了氧化铝的孔结构,尤其是增加了氧化铝的大孔部分,但是其孔径分布比较弥散。
美国专利US20100148116A1介绍了一种氢氧化铝转化为氧化铝的方法,将氢氧化铝粉、碳酸氢铵和水混合,密闭于水热釜中,在30~90℃反应温度下反应生成中间体,而后经过干燥、焙烧得到氧化铝,该专利通过IR表征技术验证了中间体的生成。所述的固相反应可导致氧化铝颗粒形貌的改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氧化铝小球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及催化重整催化剂,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能够对氧化铝小球进行扩孔,用所得氧化铝小球载体制备催化重整催化剂用于催化重整反应,不仅活性和选择性高,而且抗积碳能力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氧化铝小球载体,其比表面积为120-250m2/g,孔体积为0.62-0.75mL/g,孔直径小于的孔占总孔体积的2.0-12体积%,孔直径为的孔占总孔体积的10-82体积%,孔直径为的孔占总孔体积的1.0-50体积%,孔直径大于的孔占总孔体积的5.0-40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402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